書法家在煥文書院交流創作
沿着青石板路上深深淺淺的歲月印記不斷前行,藏匿於街巷之中的一處處院落在鬧市中獨享着自己的安靜與從容,位於建水縣迎暉路的煥文書院就是其中之一。走進書院,青松翠柏蒼勁有力,各色繁花欣欣向榮,在復造的對山門,修復的禮儀門、講堂、藏書樓中,煥文書院由內到外重新煥發了生機。
始建於康熙年間的煥文書院為本地縣學場所,廢除科舉後長期作為高、初兩等小學堂,一直延續辦小學至2015年。“當時建水開展了‘新老分開、有機銜接、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傳統風貌保護與恢復項目,決定將建水縣第二小學搬出,希望通過騰挪古建空間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建水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建水縣擁有不可移動文物505處、國家級傳統村落33個、各級非物質遺産保護項目89項,數量位居全省前列。建水縣實行“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産權不變,政府補助,分步實施”的政策,採取“降建築高度,降建築密度,降人口密度”的“三降”措施,持續推進建水古城整體保護與風貌恢復工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水人曾力和合夥人於2019年作為修繕投資運營方入駐煥文書院,運用傳統工藝對書院進行整體修繕。“花了近5年的時間,煥文書院修繕工作已基本完成。去年書院舉行了多場書畫創作交流與推廣、國學教育培訓、游學研學體驗活動,不少文學家、書法家、藝術家先後到書院開課講學、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邁出了書院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曾力説。
如今,曾力團隊正在對《唐詩畫譜》《大學注疏》《中庸注疏》等古籍善本影印件進行校正、排版以及後續製作,積極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將繼續堅持書院的原有屬性,以內容豐富的外在和內裏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曾力&&,希望通過書院獨特的空間與氣韻,吸引更多文人墨客來到建水。
在努力恢復建水傳統風貌、保護建水古城的過程中,建水縣先後實施了新老十大院落文物保護修繕及利用、“拯救老屋行動”等項目,修繕87棟民居,構建“文物利用+”的保護利用新模式。修繕了朝陽樓、指林寺等古城建築和團山民居、鄉會橋等文物單位,改造提升建水文廟、朱家花園、朝陽樓、學政考棚與天君廟、諸葛廟、指林寺等景區(點),並面向公眾開放,變靜態保護為活態傳承。
圍繞“商養學閒奇情”新要素,建水圍繞自然風光、民俗風情、非遺藝術等維度,在煥發新生的古院落、古民居中開發多元豐富的文旅新場景新業態,其中,建水文廟“三禮”體驗、臨安府署劇情演繹、學政考棚沉浸式演出等文化産品備受市民游客好評。打造以聽紫雲、竹葉軒為代表的客棧民宿群,以崇正書院、琴鶴堂、永寧居等為代表的研學群,以多元豐富的文旅新場景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了游客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記者 黃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