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繞山間,蒼翠美如畫。從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出發,向着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簡稱江城縣)方向行進……盤山公路蜿蜒盤旋在滿眼青綠的山間,宛如玉帶;深山處雲霧縹緲、蒼翠掩映,美若畫卷。
普洱江城縣因李仙江、曼老江和動野江三江環繞故名江城,還與老撾、越南接壤,因此有着“一城連三國”的美名。
圖為江城縣全景。(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資料圖片)
在江城,不僅有回味悠長的普洱茶,燦爛交融的民族風情,還有原始森林的野趣,茶馬古道的流年。
圖為江城縣“一城連三國”地標。(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資料圖片)
轉過一道道山彎,一棟棟錯落有致的傣族傳統桿欄式民居映入眼簾。
嬌艷的大麗花、翠綠的芭蕉樹裝點房前屋後,乾淨寬敞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戶戶,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動桑洛”顯得格外清幽和美麗。
江城縣整董鎮原名“動桑洛”,傣語意為寬闊平整的壩子。這裡因馬幫而興起,經歷百年滄桑,依然保持着古樸的傣族文化特色。
為促進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整董鎮將傣族、村寨、寺塔、瀑布、名人資源串聯起來,築巢引鳳延續傳承,建設非遺傣錦工坊、傣家特色農家樂、餐廳、民宿,帶活鎮內“吃住行游購娛”全服務鏈,激活傳統村落資源。
現在,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一輛輛載滿游客的客車和自駕車往來穿梭,游客們在這裡觀美景、品美食、購傣錦。
“我第一次來這裡,已經不想走了。這裡的舒適氣候、特色美食,還有茶咖文化讓人流連忘返。”住在整董鎮舒莎裏傣民宿店的福建游客楊傑説。
圖為整董鎮一角(5月17日攝)。王和瑞玨攝
朝着江城縣正南方向繼續出發,便能抵達有着“陸地上的小漁村”之譽稱的江城縣曲水鎮土卡河小漁村。
發源於無量山的“水上茶馬古道”李仙江蜿蜒南流400余公里到了江城境內,隨後流往越南。土卡河小漁村是這條“水上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渡口,也是這條“水上茶馬古道”通往越南的最後一個邊境村寨。
隨着時代變遷,“水上茶馬古道”曾經貨物商旅往來不絕於途的景象漸漸淡去,土卡河小漁村愈加寧靜幸福。
這裡是歸隱之地,遠離城市的喧囂,這裡的生活悠閒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圖為土卡河小漁村江邊棧道(5月18日攝)。王和瑞玨攝
沿着棧道漫步,靜謐安寧。山高水長樹蒼茂,層層堆疊的蔥綠浸染着情感,似在桃花源的夢裏。游客在民宿院中支一張小方桌,品普洱茶香,賞青山綠水,任由思緒飄散。
炊煙嫋嫋時,哈尼族、傣族村民張羅起他們的拿手菜,酸湯魚、糯米飯、酸筍牛肉、雞肉稀飯、炒芭蕉花等。夜幕降臨,燃起火堆,圍爐夜話,把酒言歡,這是當地的待客之道,是村民熱情、質樸地表達歡迎的最直接方式,更讓滿滿當當的一桌子美味散發出誘人的煙火氣息。
圖為小漁村當地村民在廣場上篝火打跳。(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資料圖片)
回味悠長的茶香洋溢出這裡的愜意,民族交融的和諧描繪着邊城的幸福,蜿蜒在原始森林中的茶馬古道講述着它悠久的歷史。邊地的浪漫風情就流淌在江城的山水之中。
圖為江城縣全景。(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資料圖片)
一座座民族特色村寨的蓬勃發展,是江城縣聚焦民生福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也是江城縣助推鄉村旅游發展和帶動村民增收的寫照。
在搞好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江城縣還圍繞本地的中老越三國丟包狂歡節、“三丫果”節、牛體彩繪等特色民族節慶活動,組織各族群眾開展民族歌舞、民族書畫藝術、非遺項目展示等,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江城游玩,讓更多企業和商戶來江城共促發展。
今年是江城縣成立70周年。70年來,這座三江之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為江城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王和瑞玨 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