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身段。
眾多學生涌進戲曲賞析課。記者楊艷輝攝
“大學生血脈覺醒”“老祖宗的智慧果然名不虛傳,這樣的課給我來一打”……最近,雲南大學課堂上師生精彩演繹京劇《小宴》的片段迅速走紅,不僅收穫了無數點讚與關注,更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戲曲文化融入高校課堂的熱烈討論。
在雲南大學校園裏,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溪開設的越劇賞析課頗為搶眼,成了備受追捧的“搶手課”和“網紅課”。
青春校園的古韻戲曲
每週五19點整,越劇賞析課開始上課,該課的主題是“越劇風格與特點之江南特色”,王溪播放了唱段,初揭越劇“曲調柔美、吳儂軟語”的面紗。接下來,拍照高光時刻到了,專業戲曲化粧師許文娟穿戴好行頭登場,她和身着便裝的王溪來了一次平行時空的對話:共同表演越劇經典《山河戀·送信》。生動的演繹,讓同學們陶醉其中。
王溪坦言,非戲曲科班出身的她,自2015年起在雲南大學內開設越劇賞析的藝術類通識課程,源於對戲曲的熱愛,以及對戲曲育人價值的洞見。她鍾愛舞檯燈光下的感覺,通過時空交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讓學生領略傳統戲曲的魅力,激發師生對傳統藝術的熱愛。
為此,王溪編寫了《越劇賞析十五講——文化育人的探索和實踐》作為教材,進行授課。為了讓課程更加專業和立體,王溪邀請了幾位常駐嘉賓助陣,共同打造精彩的越劇賞析之旅,許文娟就是其中之一。她負責為學生普及越劇扮相、行頭等知識,有時和王溪一同上課。
“是《梁山伯與祝英&》!”隨着音樂響起、唱腔聲起,一些同學發出驚嘆,原來課程的另一位常駐嘉賓木麗華也來了,她的唱腔婉轉動聽,讓人瞬間就領略到越劇之神采。欣賞過兩位專業老師的唱段後,同學們對越劇中的江南特色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王溪就地取材,以兩段戲為引,介紹了越劇演員的婀娜身段,以及越劇舞&的魅力。
只是賞析怎麼夠?隨後,王溪便帶着同學們練唱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低回婉轉的聲音在教室裏回蕩。
始於越劇,但不止於越劇。在雲南大學呈貢校區澤湖一隅的晚翠園,白墻青瓦,松柏青翠,沒課的時候,王溪會在這裡進行崑曲《玉簪記·琴挑》的身段教學。
“同學們,玉樹臨風是什麼樣的?在走步時,我們就要展現那種翩翩公子的優雅與風度。”王溪手持折扇,逐一分解動作,細緻入微地將其展示給同學們。去年,王溪在北京大學訪學期間,曾參與了北京大學高校版崑曲《玉簪記》工作坊第一期,跟隨崑曲傳承人汪世瑜學習崑曲身段,深受 啟發。歸來後,她決定在晚翠園這片寧靜之地,帶領學生一同領略崑曲之美。
大一學生吳姝妮得知老師要開設這堂課後,特地從一二一校區乘坐校車趕來呈貢。兩個小時過去,吳姝妮和夥伴僅學會了幾個動作。她雖然是音樂專業的學生,有一定基礎,但學起崑曲的身段與神韻來,仍頗感不易。吳姝妮説,王溪老師帶着她領略了崑曲的魅力,從眉眼的傳情、神態的展現,到折扇的拿取、站姿的傾斜方向,每一個細節都很有講究。
現在,雲南大學“越劇賞析”課受到熱捧,每週兩課時,最多時210多人選修。除了越劇,京劇、崑曲、滇戲等多種戲曲藝術,王溪也會帶着同學們賞析、學習。
文化傳承的深度對話
2018年,雲南大學為強化文化育人功能,在呈貢校區澤湖畔重建了晚翠園,並以此為依託成立“中華傳統文化傳習基地”。園內文化藝術走廊與戲曲舞&交相輝映,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傳承優秀戲曲文化、銘記傳統文化根脈的&&。在這裡,師生習唱腔、練身段,參與戲曲知識講座,舉辦戲曲演出活動,晚翠園已然成為校園戲曲文化活動的重要教學與實踐基地。同年,學生社團“晚翠園戲曲社”成立。
戲曲社現任負責人陳芮是2022級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從本科開始上王溪的戲曲課,一步步學習唱念做打。陳芮&&,自己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戲曲文化知識,還增強了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和感悟。説起當代年輕人對戲曲的“回潮”現象,陳芮覺得很正常:“中國戲曲作為世界上唯一尚存的古老戲劇形式,是有底蘊和魅力的藝術形式,自豪還來不及,又怎會覺得它艱澀和枯燥?”
王溪&&,中國戲曲中蘊藏着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無論在都市還是鄉村,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從古至今,那悠揚的戲曲曲調和聲腔一響起,便能瞬間喚起人們對文化傳統的共鳴與認同。
汪曾祺先生曾在《晚翠園曲會》中,深情描述了抗戰時期雲南大學和西南聯大的師生在晚翠園內組曲社、唱崑曲、吟詩篇,共同傳揚國粹的美好景象。在王溪眼中,汪曾祺先生所言的“對復興民族大業不失信心”與“中國的知識分子優良的傳統”,正是晚翠園歷經歲月沉澱所傳承的精神內核。汪曾祺先生感慨“晚翠園是可懷念的”,王溪亦有同感。
快交期中作業了,王溪很期待——有餘力的同學可以嘗試表演一段戲曲,若暫時還未能唱出,不妨撰寫一段關於戲曲的評析。王溪期望通過戲曲學習,同學們能夠滋養心靈、豐富生活,從而更加熱愛這個美好的時代。
如今,除了備受歡迎的選修課程,還有晚翠園裏開展的一系列校園戲曲文化傳承活動。戲曲文化的種子,正播撒在雲大這片沃土,在青年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記者 楊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