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産業推動
國産高山杜鵑綻放雲嶺
春日,雲南各地高山杜鵑絢麗綻放。優異新品種加持,周年開花技術助力,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李世峰團隊歷時10餘年創新在高山杜鵑花育種和周年生産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在全國率先實現高山杜鵑盆花的周年開花,在高山杜鵑遠緣雜交新品種創制、秋季開花技術和杜鵑屬多組學數據庫構建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雲南是常綠杜鵑亞屬植物的世界分佈和分化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適合生産高山杜鵑高品質盆花和園林苗木産品的地區。近年來,高山杜鵑盆花在國內市場需求大、增長快,在年宵花市場上,冠幅60厘米的“貴妃”高山杜鵑盆花售價高達千元。然而,高山杜鵑從種苗種植到開花,短則3至4年,長則10餘年,這導致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為攻克産業發展難題,自2011年起,以李世峰為首的省農科院花卉所園林植物創新團隊開始致力於高山杜鵑等雲南特色花卉的研究和應用,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團隊率先解析了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的馬纓杜鵑、露珠杜鵑,以及國際著名超級親本朱紅大杜鵑的染色體級別基因組,闡釋了高山杜鵑特有性狀的適應性分子機制,構建起全球第一個也是目前數據最多的高山杜鵑多組學數據庫。其次,解析了種質資源的遺傳背景和育性特徵,發明了以雜交胚挽救為核心的高山杜鵑育種技術和種苗快速開花技術,突破商業品種與野生種質間的遠緣雜交障礙,實現育種周期從傳統的10至12年縮短至7至9年,創制出一大批具有優異性狀、適合不同市場需求、具有雲南種質特色性狀的新材料。第三,解析了外源激素調控下高山杜鵑離體葉片高效再生植株的分子機制,發明絨毛和腺體型高山杜鵑的兩次剝芽消毒方法,實現優質種苗的有效供給。此外,團隊還解析了休眠解除相關基因與成花素基因調控機制,發明了以激素成花誘導和光溫花期調控為核心的周年開花栽培技術,在全球率先實現商品盆花的周年供給且品質優於國外進口産品。
截至2023年底,該團隊已申報國家級高山杜鵑新品種20個,其中“花妍”“陽春雪”“翠湖曉粧”等12個品種獲得國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種權證書,授權數量佔國內高山杜鵑新品種授權量的67.21%。團隊研發的高山杜鵑新品種創制及周年開花栽培技術,將高山杜鵑花期由傳統的3月至5月調控為12月至次年2月、9月至11月和6月至8月,讓高山杜鵑的年宵花、國慶花和夏季花生産成為現實。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高山杜鵑商品盆花周年供給,且品質優於國外,改變了高山杜鵑年宵花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目前,團隊成果在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山東、浙江等地應用。其中,在雲南形成了以昆明為中心,大理、紅河、昭通、曲靖、臨滄、楚雄、普洱、迪慶、保山等11個州市均有高山杜鵑盆花(含容器苗)生産分佈的産業布局,反季上市的高山杜鵑年宵盆花畝均年産值達28萬元。(記者 陳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