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堅定不移守護優美生態、築牢綠色屏障、轉變發展方式,奮力譜寫大理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篇章,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每年進入冬季,洱海儼然成了候鳥的“天堂”,在洱海月濕地公園、龍龕碼頭、江尾濕地等地,成群覓食活動的候鳥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些候鳥來自天南海北,通過大理市南面的一條通道後到達目的地。
洱海流域成為重要“中轉站”
在大理市鳳儀鎮江西村委會白塔村的後山上,有一棟不起眼的房子,這裡既是護林防火點,也是野生動物保護點。跟隨雲南大理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站長張佐柱爬上房頂,一側是巍峨雄壯的蒼山,另一側是連綿不絕的哀牢山支脈。
候鳥“天堂”——洱海(資料圖)。大理州委宣傳部 供圖
“從鳳儀鎮後山村定西嶺,經過我們所在的地方,再到太邑鄉者摩山西洱河埡口一線,全長20多公里,是一條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張佐柱由東向西劃出了一條“空中通道”,並&&這條通道在大理市乃至雲南省都非常重要。
張佐柱介紹,通過這條通道遷徙的候鳥種類繁多,僅2023年9月20日至10月19日,就監測到2目3科24種2830多只鳥從這裡經過,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部分鳥類在全省都很少有記錄。在者摩山西洱河埡口,這條通道一分為二,一條向西到高黎貢山,一條向北。這條候鳥遷徙通道在大理市範圍內全長達60余公里。
“洱海流域不僅是我國西部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還是重要的候鳥越冬地。”張佐柱介紹,根據監測和本底調查,洱海流域的鳥類有8目12科31屬59種,其中留鳥12種,候鳥47種。2017年至2022年洱海平均越冬鳥類超過4萬隻,2022年以來最高峰接近6萬隻。2023年11月2日,洱海被正式認定為國家重要濕地。
“鳥來鳥往”,取決於鳥,也取決於人。張佐柱説,候鳥遷徙要大量攝取食物,近年來大理市全面推行林長制,森林資源保護管理不斷加強,植被越來越茂密,鳥兒的“食物”也越來越多。
野生動物“保護網”越織越密
大理市野生動物的“保護網”越織越密,鳳儀鎮江西村委會白塔村57歲的村民茶永春是見證者之一。30多年前,每到候鳥遷徙高峰期,他和村裏的一些年輕人便到山上打鳥。茶永春説,當初打鳥是因為當時經濟不富裕,也是因為保護意識不強。
人鳥共生(資料圖)。大理州委宣傳部 供圖
現在,茶永春成了一名護鳥員。他介紹,森林公安和林草部門經常來巡查,路上還有很多宣傳牌,大家都知道要保護動物。
除此之外,大理市還積極做好鳥類的收容、救助及康復治療工作。成立於2017年的大理市鷹匠猛禽保護中心是西南地區唯一一家專業救助猛禽的機構,也是全國首家使用漸進式野放的新型救助站。中心成立至今,收容救助野生動物近2000只,放飛恢復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動物1000余只。
洱海流域是我國西部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和越冬地,也是易危、瀕危、極度瀕危等鳥類物種的棲息繁殖及中轉的重要區域。目前,大理市林業和草原局正在積極籌建大理洱海流域候鳥遷徙棲息繁殖和中轉地鳥類本底監測和環志站,為野生動物本底監測調查和洱海保護等生態環境保護及研究提供重要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