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1/27 11:18:20
來源:新華社

有一種年味兒,叫白族“板凳龍”

字體:

  春節將至,雲南洱源“非遺”走進大理西湖風景區,舞白族“板凳龍”,展演民俗文化,迎接中國農曆龍年的到來。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斯甘俏藝術團演員王煜琼介紹,“板凳龍”有10斤左右,要做龍抱柱、龍翻身、龍上天、背靠背等12套動作,分演是“小龍”,合則成“巨龍”,有翻、滾、轉等大幅度的動作,對女演員來説,既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洱源“板凳龍”在動作特徵、表演方式和道具製作上,都有自己的特點。“龍凳”為二人條凳,凳面上套“龍衣”,前端繪龍頭,中部繪龍鱗,後端繪龍尾,一條“龍凳”便栩栩如生。

  大理州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楊盈川介紹:“一條‘板凳龍’就是各種民間藝術的綜合體,它集書法、繪畫、剪紙、雕刻藝術和扎制編糊工藝為一體,融體育、游戲、舞蹈為一爐,是民間娛樂、健身、溝通情感的一種文化活動,更是傳承中華民族龍文化的重要載體。”

  大理州洱源縣第四批民族傳統舞蹈板凳龍代表性傳承人杜建華&&,在大理白族地區,每逢喜慶日子,有舞“板凳龍”的傳統,祈福祖國“龍”騰盛世,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記者:何春好

  攝製:羅新才

  報道員:楊樹章、李雪梅、楊錦元、陳思瑾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