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守護昆明一城山水 建設美麗中國新標杆
鳥兒翩飛。通訊員 董越天 攝
綠美春城。供圖
滇池星海濕地。通訊員 李維梅 攝
滇池湖畔水清岸綠。供圖
過去一年,昆明市生態環境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開展“服務發展年”主題活動,聚焦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最大職責、支持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是最大任務的雙重定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抓好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着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成為春城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2023年,昆明市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守護好“昆明藍”的金字招牌,全市空氣質量排名省會城市前列;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提升水環境質量成效顯著。去年,滇池全湖水質Ⅳ類、陽宗海水質Ⅲ類;27個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81.5%,超額完成目標任務3.7%;45個省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為84.4%,超額完成目標任務4.4%;無劣Ⅴ類國省控地表水斷面,提前一年完成省控斷面脫劣任務。當好企業綠色發展“服務員”,審批服務到位率100%。
一組組數據振奮人心,一項項榮譽見證發展。昆明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綠色打底
提升幸福感含金量
隆冬時節,春城依然暖陽溫潤。昆明人的朋友圈,常常被藍天白雲、爛漫櫻花霸屏,這是市民對“昆明藍”的喜愛,更是對春城生態環境的自信和認可。
過去一年,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打響藍天保衛戰,緊抓以PM2.5和O3協同控制為重點的大氣污染防治,讓“昆明藍”成為春城的亮麗底色。
眼下正是春城的最佳觀鷗季。濕地邊、滇池畔,鷗翔人和,成為一道別致的城市風景。近年來,昆明市在抓好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的基礎上,綜合採取控源截污、精準防控、科學補水、生態增綠等措施,推動滇池全湖水質從劣Ⅴ類好轉為穩定保持Ⅳ類。過去一年,滇池沿岸183個美麗鄉村建設有序推進,臥龍浦古漁村、晉寧小漁村等成為網紅打卡地;環滇池生態綠道建設加速,23公里的滇池綠道環草海段已向市民開放,成為市民跑步、騎行、散步的新晉打卡點。
數據顯示,2023年陽宗海水質Ⅲ類;27個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81.5%,較2022年同比提升了7.4%;45個省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質比例84.4%,較2022年同比提升了6.6%,提前一年完成省控斷面脫劣目標;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7.26%,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要求,水環境保護治理成效顯著。
在昆明,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新風尚。2年前,昆明市生態環境局聯合盤龍區人民政府,通過在聯盟街道長青社區開展綠色低碳社區創建活動、打造綠色低碳環境教育基地、加大綠色低碳宣傳、營造低碳文化氛圍、開展低碳“五進”活動等形式,促進社區節能增效、節材降耗。長青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我們通過開展低碳文化宣傳教育、建設市民低碳林、打造低碳集市等方式,將社區建設成為綠色低碳生活示範&&和教育基地。”2023年6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2022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徵集活動獲選名單的公示》,昆明市盤龍區聯盟街道長青社區示範點獲選上榜,成為雲南第一個綜合性綠色低碳社區及低碳示範點。
智慧環保
賦能生態環境監管
幾千萬條數據相互聯通,數百個監測點位精準尋找污染源,一套模型就能預警大氣環境變化。昆明市生態環境局以科技賦能生態環境治理,加強機制體制創新,在執法監管、智慧監管等方面頻出新舉措。
在位於安寧市青龍街道小河口村小組的螳螂川河道沿岸,昆明市生態環境局安寧分局執法人員、技術人員將一艘無人船放入河道,無人船邊行駛邊對沿線水質進行採樣分析。執法人員介紹,使用這項技術前,執法檢查主要採取“自動在線監測站點+人工取樣”的方式進行,工作量大、監測周期長。使用無人船後,監測的點位更為密集、數據更為翔實,只需7到8小時,就能對螳螂川安寧段進行全面監測,且每隔2分鐘上傳一次數據。執法人員可根據監測報告,快速判斷水質異常點位,及時到現場查看是否存在偷排、混排等違法行為。
近年來,隨着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環境監管難度也不斷提升,單靠人力難以覆蓋更大範圍的監管。昆明市生態環境局積極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將手機、衛星、無人機等高科技設備應用到環境監管中,重點開展智慧環保項目建設,建立了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掌上環保App移動應用、排污企業環境健康檔案等。
在環境監管中,衛星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生態治理的“千里眼”“順風耳”。在執法檢查中,人力無法到達、人眼無法看到的區域,可以用無人機進行檢查。排污口的自動監控設備可以對排污單位進行全天候監控,實時掌握排放情況。在“綠劍”專項執法行動中,信息化裝備作用顯著。例如,以自動監控&&為載體,發現西山區某磷化工企業在線監測COD數據異常癥結所在;以紅外熱成像儀為手段,為安寧市某化工企業查出隱患。
各縣(市、區)積極創新智慧環保建設。安寧率先建成雲南省首個水環境智慧實驗室,由智能化採樣、AI水檢系統、數據應用&&三部分組成,運用於溯源排查監測、生態補償監測等方面,填補人工智能監測空白,彌補手工實驗室短板,強化水環境預警能力。安寧水環境智慧監測實驗室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示範案例。
加強規劃引領,完善制度規定,昆明市&&了《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21—2025年)》《昆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等文件,修訂了《昆明市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辦法》《昆明市醫療廢物管理規定》。持續深化綜合執法改革,整合市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局、市危險廢物監督管理所,組建昆明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組建縣(市、區)執法大隊,在縣(市、區)推行局隊合一工作模式。編制完成《磨憨生態環境保護規劃(2022—2025)》,推進磨憨鎮曼莊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前期項目。組建了市生態環境局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分局,全市分局數增加至20個。
綠色政務
助力企業良性發展
城市發展,既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更需要優質的營商環境。近年來,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明確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是最大的職責、支持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是最大的任務的雙重定位,為企業做好綠色發展服務。
位於昆明高新區的賽德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和雲南瑞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最近剛拿到新申請的一項環評審批回復。這是高新區首批享受“打捆”審批福利的企業。這兩家公司都是從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體外診斷試劑生産的創新型公司,存在上下游關聯。按照審批要求,屬於同類型項目,且位於同一片區、同一行業類別,可納入環評“打捆”審批。與傳統審批相比,這一創新模式做到了一站申報、一次審批、一同批復,不僅審批時限壓縮一半,而且幫助企業節省近一半的編制費用,大幅減輕了企業負擔。賽德特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這一舉措減少了企業審批時間、降低了審批成本,同時環保設施建設成本也有所下降。”
2023年以來,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昆明市生態環境局推出“一把手”走流程、柔性執法、輻射安全許可雲辦理等多項改革措施,通過建立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賬、開展一對一精準服務、試行“打捆”審批、開設綠色通道等措施,進一步強化重大項目環評服務保障。“生態環境部門的職能職責,已經不是簡單的檢查、處罰,而是要樹立幫扶企業的理念,通過宣傳和服務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出現問題要指導企業及時整改,保障企業合法有序經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
過去一年,昆明市生態環境局嚴格落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助推項目建設的十二條措施》《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優化環境執法方式、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十三條措施》,成立項目建設工作專班,建立環保審批顧問制度,在全省率先打造“環保管家”,主動靠前服務,提高環評審批首次通過率。試行“打捆”環評審批,探索容缺審批,對重大項目開闢綠色審批通道,實行邊受理邊評估、邊評估邊審查,審批時限節省10個工作日,審批效率提高約40%。
作為綠色發展的“服務員”,2023年,昆明市生態環境局到石林、東川等6個縣(市、區)舉辦“企業環保服務日暨法治進企業月宣傳活動”,圍繞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常見環境違法行為及典型案例進行宣講,對企業常見環保諮詢事項開展普法講座,700余家企業參與了活動。針對企業的違法行為不再是一罰了之,而是根據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的執法模式,擴大1項從輕、減輕處罰情形和7項不予處罰情形,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柔性執法機制,推行“五張清單”;辦理減免(減輕)行政處罰案件815件,佔年內案件總數的53.1%,與2022年相比增加32.5%。
做好服務的同時,昆明市生態環境局對屢次違法、重大違法等情形強化執法監管。2023年,深度聚焦“兩打”違法犯罪案件,成立大案要案專項工作組,強化與公安機關執法聯動,查處了1件涉自動監控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案件、7件涉危險廢物違法犯罪案件、2件逃避監管方式排放水污染物違法犯罪案件,均移送公安機關立案查處。開展了三批次“綠劍”專項執法行動,覆蓋全市各縣(市、區),發現環境問題564個,提出整改建議710條,擬立案調查122件。
社會參與
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2023年,昆明市五華區龍翔小學向生態環境部報送的《雲南昆明“小種子、大世界”生物多樣性科普宣傳》案例,入選全國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龍翔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之所以脫穎而出,是因為學校積極探索以新時代生態文明觀融入學校教育的路徑,以課程改革為抓手,充分挖掘雲南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資源,以基於項目學習課程模式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和生態文明教育,創建了系統的課程、豐富的活動和高影響力的科普宣傳。”
近年來,昆明市全面開展綠色創建、生態示範創建工作,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共同助力生態環境保護。“我參與我踐行助力COP15”系列活動案例榮獲2022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全國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昆明市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殊榮,寶豐濕地、扶荔宮被確定為COP15永久性成果展示點;石林彝族自治縣成功創建為全市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五華、盤龍、呈貢、宜良、富民、祿勸、石林7個縣區創成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昆明經開區創建為國家綠色園區和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鳳龍山入選國家草原自然公園……
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面,昆明市以“無廢細胞”建設為基礎,盤龍區東華幼兒園創建成為全省首個“無廢幼兒園”,盤龍小學創建成為全省首個“無廢小學”,盤龍區金辰街道創建全省首個“無廢街道”環保示範項目。積極推進工業固廢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持續拓展COP15後續效應,助力2023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球主場活動和COP15主席團會議成功舉辦。
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2022年,昆明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積極指導安寧産業園區爭創國家碳達峰試點園區。探索開展“碳惠春城”試點示範,圍繞綠色低碳出行、節能低碳産品消費、綠色低碳生活、綠色低碳公益等領域,打造“碳惠春城”綠色低碳場景。
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昆明市嚴把産業項目生態環境准入關,嚴格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堅持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強化污染者責任,倒逼企業減污轉型,不斷提升昆明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逐步優化全市能源結構,清潔能源、新能源利用穩步發展,煤炭消費佔比逐年下降。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昆明市將堅持保護為先、治污為重、擴綠為基、轉型為要、發展為本,堅定不移走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美麗中國新標杆、樣板示範區。(通訊員 陳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