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最近,孩子們放假了,老師也迎來了充電期。官渡區關鎖小學五(8)班班主任李桐説,2023年是自己成長最迅速的一年,短短3年,她從一個非師範專業的“小白”,成長為市級教壇新秀,並把課送到了石林、嵩明等地。
不只是李桐,還有很多青年老師同樣成為關鎖小學“羅盤定位、階梯分層、螺旋式教師培養計劃”的受益者,成為官渡區教育人才梯隊建設的參與者。
從剛畢業到課賽一等獎
畢業於雲南大學新聞專業的李桐,從小就有一個教師夢。3年前,她通過考試來到關鎖小學,成為一名語文教師。
自己沒有教學經驗,怎麼上好一堂課?怎麼帶好孩子?剛畢業的李桐感到茫然。所幸,學校為她安排了一位師父,師父李賢敏手把手帶着她一步步熟悉教學常規,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與家長溝通。李桐還記得她當時上二年級課文《小蝌蚪找媽媽》,花了5個課時還沒有講完,她慌了。李賢敏在隨堂聽課中看出了問題:李桐的課沒有重點,不分主次。
之後,李賢敏帶着李桐“從頭學起”,從一堂課如何導入、展開,到怎麼抓住重點、怎麼帶領孩子認字等,都傾囊相授。通過師父的言傳身教,還有年級上定期的集體備課、集中教研、同課異構、教材分析,她的教法日益精進。特別是周周練,年級上的18位語文教師均要上一次觀摩課,台下夥伴們認真聽、中肯評,讓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
有一次,李桐得到了去參加課賽的機會,全年級教師都為她磨課。“那節課我給每個班的孩子都上了,每節課都有改進的空間,都有把課上得更好的新想法。”李桐説。終於,在大家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她執教的《司馬光》,拿下了那次課賽的一等獎。
關鎖小學副校長段瑩介紹,學校非常重視教研工作。全校共建立18個教研組,年級聯動,讓年級組之間的教研共進共學;片區聯動,邀請片區內各學校互學互促;名師聯動,一批批年輕教師在名師引領下,教學能力不斷突破。
入職3年成了年級組長
同樣是3年前入職的陳彥潔,如今是年級組長。在關鎖小學這樣的大學校裏,自己面對的是16個班700多名學生、近50名教師。
成為年級組長,陳彥潔是從副班主任、班主任、副年級組長一步步走過來的,她説最大的訣竅是多學多問、肯學肯幹。一方面,她把參加各種教學比賽當作練內功、豐底蘊、強力量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大膽、積極地去溝通與發言,從人群裏的“小透明”變成談話的主導者。她也因為稚嫩而不敢嘗試,但是師父、夥伴都在鼓勵她改變自己。
做年級管理者,有時壓力如山,壓得陳彥潔喘不過氣,但她沒有放棄。關鎖小學每個年級都配有一位年級行政,由學校副校級以上幹部擔任,四年級的年級行政是副校長余志嬌,最開始,小到一個消息如何發送,陳彥潔都打電話向余志嬌請教,而余志嬌也總是不厭其煩地為陳彥潔排憂解惑。
一個個電話、一聲聲叮嚀,陳彥潔在成長,四年級也在成長。如今,在她的帶領下,四年級已經打造出一張亮眼的年級名片——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陳彥潔説,從第1年的理清事務,到第2年的樹立威信、贏得信任,再到第3年的帶領團隊向上發展,她感恩自己身處一個溫暖的集體。
集中賦能優秀教師
在關鎖小學校長李曉玉看來,青年教師是學校師資的巨大基石。
針對青年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和技能等,學校以問題為導向,尋找青年教師培養路徑,並形成切實可行的教師培養機制。李曉玉説,學校用3年時間,對初入職教師形成幫扶過關、羅盤定位、理論學習、個人研磨、實踐反思及集體賦能6個階段的培養。第1年要完成拜一個師父、備一節好課等任務,同時每週的聽課量、教師基本功訓練、常規課抽查、每學期的優課展評也要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第2年是進階培養階段,主要培養校級教壇新秀,從個人和集體兩方面給予教師成長&&,除了校內教研活動,學校還積極引入教研團隊,進駐年級,進行分學科、分年段的培養;第3年,初入職教師中已有一批青年教師“冒出尖來”,可以集中力量對其進行打造賦能,形成年級組的階梯性優秀教師團隊,並優先培養一批能獨當一面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關鎖小學裏的“青年教師成長”只是一個縮影。一直以來,官渡區着力推進教師隊伍能力提升,推動教育人才梯隊建設,按照新時代教師師德師風和專業素養發展要求,制定青年教師成長規劃,建立青年教師業務成長檔案和綜合素養評價辦法,打造青年教師成長論壇,推進“互聯網+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名師工作室、學科、後備幹部隊伍培養,逐步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梯隊成長體系,推動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師德優、業務精的教育人才隊伍。
近幾年,越來越多像李桐、陳彥潔這樣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的中流砥柱,官渡區教育人才梯隊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官渡區還將設立青年教師“青椒獎”,支持青年教師扎根教育教學一線。(楊艷萍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