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草莓研發團隊不懈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科技賦能草莓産業成色足
草莓專家阮繼偉開展田間採樣。供圖
顏值過人的新鮮草莓。記者 陳雲芬 攝
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阮繼偉研究員為首的草莓研發團隊打破了日中性草莓國外品種權的壟斷,引領支撐雲南成為産銷量佔全國70%以上的夏季草莓産區,推動雲南草莓脫毒種苗實現從“全國買”到“賣全國”的歷史性轉變。小小草莓的硬核科技,讓雲南草莓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足、促農增收的力量更強。
服務到田 莓農增收笑開顏
入冬以後,就進入了雲南冬季草莓的消費季節,而這也是省農科院花卉所草莓專家阮繼偉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候。他和團隊成員馬不停蹄奔波於全省各個草莓主産區,在育苗、定植、施肥、管理、采收等草莓生産的關鍵節點,對農戶、企業給予充分的科技指導。這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努力和付出,讓雲南草莓不但顏值過人、果香四溢,而且新鮮、生態、安全,草莓種植戶臉上也綻放出豐産增收的笑顏。
在玉溪市江川區九溪鎮壩子裏,一半以上的土地都種了草莓,面積超過5000畝。2023年12月中旬,位於九溪鎮中營村的雲南雲成一品商貿有限公司的草莓鮮果採後分揀和包裝車間內一片忙碌景象,80多名工人正在進行草莓分揀和包裝作業。雲成公司總經理張晶介紹,公司目前每天收購10余噸草莓鮮果,分揀包裝後銷售到全國各地。自從2021年分揀加工廠建成後,附近1000多戶老百姓種的草莓在家門口就可以就近銷售,減少了損耗,提升了品質。
在中營村北側的太和營村,村民邱開鳳夫妻倆種草莓7年了,目前種了“香野”“越秀”“玉兔”3個品種共11畝。多年來,在阮繼偉等專家的指導下,邱開鳳不斷學習和引進新技術,邊實踐邊總結,探索出了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的草莓種植方法,並通過科學施肥和精準的病蟲害防治,提高了草莓的産量和品質。他們家的草莓不僅個頭大,而且顏色鮮艷、香味撲鼻,口感更是一絕。在最新組織的省級草莓科技文化交流活動中,邱開鳳還被評為“草莓種植達人”。
在曲靖市會澤縣、楚雄州永仁縣、昭通市昭陽區、保山市騰衝市等草莓集中種植區域,省農科院草莓研發團隊以項目為抓手、以脫毒種苗為載體,依託雲南省科技特派團、“三區”服務項目等省級科研項目,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深度融入産業發展中,推動了雲南草莓産業高質量發展。
技術創新 優質種苗走四方
在中營村東側的雲南農業科技園內,高架基質栽培的草莓碩果纍纍,棚內可看到140余個品種和優株係,周邊來參觀交流的農戶絡繹不絕,挑選他們中意的品種。這是以阮繼偉為首的省農科院草莓研發團隊的實驗基地,團隊在此開展草莓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和示範推廣已持續多年。
雲南農業科技園內建有組培工廠,是省內草莓脫毒種源的主要生産地,年示範生産和推廣脫毒種源200萬株,推廣到全省及廣西、廣東等周邊省份,脫毒種源按繁殖2代計算,可繁殖脫毒種苗30億株以上,可推廣種植40余萬畝。合作企業昆明庫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昆明尋甸年生産草莓優質穴盤苗6000余萬株,是國內最大的草莓穴盤苗生産企業,70%以上的種苗産品銷售到省外。
2015年以前,雲南草莓種苗基本上是從省外調運,成本高,長途運輸後定植成活率低,而且種苗帶病傳播等問題也很突出。在國家和省科技項目支持下,省農科院草莓研發團隊根據雲南的氣候和生産實際,從脫毒種源構建、高效繁育技術研發與推廣等方面發力,有效解決了雲南草莓種苗自給率和質量不高的“卡脖子”難題。
在九溪鎮直徑不到10公里的範圍內,省級草莓研發機構、片區集中化的農戶生産和採後加工企業聚集於此,形成了相互支撐和相互依存的完整産業鏈,顯著降低了産業成本,提高了産業效率。
自2007年開始,省農科院草莓研發團隊累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級基礎研究項目2項,承擔聚焦育種、繁育和栽培技術環節的省級科技計劃項目4項,拼多多等大企業委託的橫向項目4項,獲草莓植物新品種授權10個,其中4個日中性草莓品種是我國首批授權保護的夏季草莓品種、6個短日照品種是雲南省首批獲授權保護的自主知識産權冬季草莓品種,自育品種“紅嘴鷗”“雲冠3號”和“玉兔”實現規模化種植。團隊還研發草莓脫毒種源、優質種苗和鮮果綠色高效生産專利3項,2個品種入選雲南農業主導品種、3項技術入選雲南農業主推技術。
品種發力 選芯育技強産業
在國內市場上,草莓的消費大多集中在冬春季。如何實現草莓鮮果周年化供應?阮繼偉帶領團隊不懈攻關,通過承擔“草莓新品種選育與綠色生産配套技術産業化應用”項目,系統收集評價草莓種質資源,重點通過日中性和長日照兩類草莓品種在中、低緯度地區的評價研究,發現並驗證了海拔2100至2600米的低緯高原地區具備日中性草莓夏秋季生産的顯著優勢,這一成果引領支撐雲南成為産銷量佔全國70%以上的夏季草莓産區,為發掘利用低緯高原草莓種植氣候優勢,在全國層面實現草莓鮮果周年化供應作出顯著貢獻。
同時,團隊通過遺傳群體構建和多年表型評價分析,系統解析了日中性草莓夏季開花遺傳模型,探討了白粉病抗性和花色(紅花)遺傳模型,開發對應分子標記6個,選育系列(日中性、短日照、紅花)草莓新品種10個,打破了日中性草莓國外品種權的壟斷,實現草莓新品種選育的定向化、系列化和規模化。
此外,團隊集成創新本土化草莓脫毒種源快繁、種苗繁育與催花、綠色生産技術體系,實現了雲南草莓種苗從“全國買”到“賣全國”的歷史性轉變;草莓鮮果生産産量提高50%,優質果率提高20%,減少農藥投入30%以上、化肥施用量10%以上,最高畝産量達4.12噸,最高畝産值達15萬元;引領草莓種植向綠色高效種植模式轉變,推動草莓成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産業。
由於創新性突出,“草莓新品種選育與綠色生産配套技術産業化應用”項目獲2021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迄今為止雲南省草莓科技領域獲得的最高獎項。
不僅如此,研發團隊通過合作研究,重新追溯了八倍體草莓的二倍體祖先,研究糾正了國外學者在亞基因組分配上的錯誤,並進一步確定森林草莓和飯沼草莓是八倍體草莓的現存二倍體祖先種,成果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上發表;2023年底,團隊獨立獲得2023年度雲南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資助1項,與合作單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喜獲2023年度雲南省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資助1項;團隊還系統研究了草莓夏季開花的分子機制,發現1個促進夏季開花基因(FaPFRU)和1個抑制開花基因(FaDSF),發表SCI論文4篇……這些基礎研究工作的開展,為雲南草莓育種提供了理論支撐,推動了草莓精細化和精準化育種。(記者 陳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