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1/08 10:12:55
來源:雲南日報

曲靖麒麟:聚集新優勢 推動新發展

字體:

  2023年,麒麟區珠街街道黨工委聚焦高質量發展,以商貿物流、光伏發電、農業産業化三大板塊為引領,交出了一份新的發展答卷。近日,記者一行走進珠街街道,去感受和觸摸珠街街道2023年的發展印記和發展活力。

 商貿物流佔鰲頭

  山東煙&紅蘋果、紅心獼猴桃、本地茭瓜……在瑞興祥農産品冷鏈物流園區,每個倉庫都堆滿了年貨。相隔不遠的中國郵政曲靖分揀中心裏,每天約8萬件郵件在這裡集散,分發至全國各地。

  變區位優勢為發展優勢,麒麟區珠街街道將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商貿物流上。

曲靖東收費站。 通訊員 劉梅芳 攝

  “2017年,曲靖東過境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北連滬昆高速公路,南通杭瑞高速公路,在珠街街道三源村委會設曲靖東&&口;2022年,連接中心城區三江大道延長線通車。”麒麟區珠街街道黨工委書記李雪峰介紹,兩條道路先後通車,打通了珠街發展的“任督二脈”,與珠街路、麒小路、沾潦路南盤江兩岸沿線形成“三橫三縱”的便利交通網。

  “從這裡出發送到中心城區,只要20分鐘,分揀中心設在這裡既便利,又節約運輸成本。”郵政曲靖分揀中心營運部主任劉盛泉指着旁邊的三江大道説。郵政貨車卸下郵件,不同堆位的郵件被送上不同分揀帶,員工快速精準分揀,郵遞員裝點上車派送,各環節高效運轉。“麒麟區、沾益區、馬龍區3區郵件進口都在這裡,當日投遞、次日送達;出口覆蓋全國各地,每天進出口約8萬件左右,一年有超過2500萬件的郵件在這裡集散。”

  街道把握市場需求,乘勢而上,盤活閒置土地資源,通過招商引資,2023年初又引入曲靖閩南物流有限公司,在三江大道一側,緊鄰東過境高速公路進出口處,建設三源物流中心項目。項目規劃佔地20.8畝,總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6500萬元。該項目建設過程中,積極響應分佈式光伏發電高質量發展,廠房屋頂全面安裝光伏板8000余平方米,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建成後並網總容量約2兆瓦,預計年發電量達420萬度,每年可節約電費160余萬元。目前,項目正快馬加鞭建設中,已完成3棟鋼結構倉儲物流分揀廠房基礎建設,預計2024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每年可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同時為轄區提供就業崗位160余個。

  以樞紐帶物流、以物流促商貿、以商貿興産業、以産業促發展。當下,隨着一個個物流項目落地珠街街道,一條條物流産業鏈條完善升級,曲靖東部物流集聚地效應日漸顯現,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

  光伏産業邁大步

  曲靖城往東15公里,翻過五台山,30多萬塊光伏板組成的“藍色海洋”映入眼簾,與不遠處的數十個風力發電機,共同涌動綠色動能。這是落地麒麟區珠街街道青龍村委會班莊小組的信義光伏15萬千瓦集中式地面光伏發電項目。

  2023年年初,信義光伏落戶珠街,街道、村組迅速聯動,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協調落實青龍村班莊4000畝、聯合村南頭山2300畝荒山和部分山地作為建設用地。

  “南頭山項目於2023年4月開工,7月並網發電;班莊項目於2023年5月20日開工,12月8日並網發電,實現年內建設、年內發電,創造了信義光伏落地建設最快速度。”信義光伏項目經理李室元介紹,“如此高效得益於區委區政府、街道、村組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優質服務。”

聯合村南頭山光伏項目。

  項目落地建設過程中,珠街街道黨委、政府推行“店小二式”“媽媽式”服務,為企業提供全要素、全流程服務,幫助和支持企業發展,讓綠色低碳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2023年12月8日,珠街街道青龍村4000畝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全容量並網發電。

  “昔日土壤貧瘠的荒山陡坡,如今成為光伏板覆蓋的新能源基地。”麒麟區珠街街道青龍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田春賢&&,“光伏組件高2.5米、前後樁間距約7米,板下有種植、養殖條件。後續,村委會將積極探索‘光伏+農業’經濟模式,引領村民在光伏組件下種植中藥材、喜陰經濟作物等,讓光伏板成為村民的‘致富板’,為鄉村振興蓄能。”

  産業向陽,發展逐綠。珠街街道班莊、南頭山兩個光伏項目並網發電,將進一步促進區域能源結構優化,為助推曲靖“光伏之都”建設、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注入了綠色動能。

  農業産業氣象新

  珠街街道青龍村聯排而建的菇棚高大寬敞,一根根菌棒在大棚裏排列整齊,一朵朵香菇升柄展傘,長勢喜人,幾位村民正穿梭在大棚間,採摘、篩選、打包,一箱箱菌菇整裝待發。

  青龍村委會地處山區,獨特的氣候優勢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優勢為當地發展香菇産業創造了條件。該村種植香菇50萬袋,實行“基地+農戶”的模式,形成香菇規模化種植,實現年産值240萬元,利潤80萬元,有效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增收。

  而在南盤江沿岸,距麒麟區市中心8公里的堡子村,村頭的550畝韭黃開始新一茬收割。村民嫻熟地揮鐮、捆綁,收割韭黃,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青龍村委會、堡子村委會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産業,是珠街街道農業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珠街街道結合區域實際,深入挖掘山區、壩區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山上山下齊發力,規模化、特色化、精品化打造高品質農業特色區塊,“一村一品”格局初步形成。

  “珠街街道是一個集壩區、半山區、山區為一體的城郊街道,街道黨工委着力破解街道農業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的難題,首要破解的就是土地集零為整,推進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降低耕作成本,提升農産品價值。”珠街街道黨工委書記李雪峰介紹,截至目前,珠街街道共流轉土地2萬餘畝,發展韭黃、藜蒿、香菇、葡萄、迷迭香、花椒、蓮藕等,目前已初具規模。

  在推進一産規模化發展的同時,珠街街道依託當地自然資源、産業特點,着力做到“接二連三”,圍繞辣椒、大米、鴨蛋等特色農産品,先後培育來天廚調味食品廠、紅源老家調味料有限公司、莊氏蛋品廠、涌泉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等一批龍頭企業。

  “紅源老家”作為本土企業已小有名氣,主要進行辣椒深加工。“加工廠佔地5800平方米,共9條生産線運轉,辣椒都是從本地農戶和周邊收購而來,每年收購辣椒近900噸。”公司負責人翟興亮介紹,公司2023年産值預計達3600萬元,帶動周邊近100人就近就業。

  在新的一年裏,珠街街道將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構建種養加、産供銷、農旅文等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傾力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農業産業新畫卷。(記者 博達 巴永飛 代石全 劉梅芳)

【糾錯】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