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築牢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三七花、莖葉、鬚根食用安全性評估現場採樣。 供圖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樣品實驗室檢測。 供圖
近年來,雲南省持續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強化地方特色食品標準體系建設,組織實施合理膳食行動,讓群眾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有力助推健康雲南建設。
強化監測評估 發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前哨作用
2023年7月6日,雲南省將129個縣(市、區)野生菌中毒風險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組織實施分級防控管理,並繪製《2023年雲南省有毒野生菌中毒風險分級地圖》《2023年雲南省有毒野生菌中毒風險分級表》。全省共劃定宜良縣、紅塔區、華寧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硯山縣7個有毒野生菌中毒風險高風險地區,51個中風險地區,62個低風險地區,9個無上報地區。
強化監測評估是雲南省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重要措施。近年來,雲南省建立完善多部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分析研判、信息報告通報機制,組建雲南省食品安全標準和風險評估、食品安全科普宣傳3個專家委員會,以及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專家組、健康雲南合理膳食行動專項工作組和專家組。
雲南省健全省、州(市)、縣(市、區)三級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體系,貫穿種植養殖、生産、流通、餐飲全環節,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129個縣(市、區)全覆蓋。持續開展地方特色食品、名優品牌食品監測,涵蓋糧油、蔬果、蛋奶、肉類等32類食品,監測食品3萬多件,及時發現、報告、通報問題隱患。完善省、州(市)、縣(市、區)、鄉(鎮)、村五級一體化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食源性疾病監測醫院有1873家,主動監測哨點醫院有30家,是全國率先實現鄉鎮全覆蓋的省份。同時,針對不同季節、不同人群、不同飲食習慣,主動發布預防野生菌、烏頭鹼中毒等30多期預警信息,拍攝4部專題宣傳片,利用新媒體、新陣地、新形式開展科普宣傳。
加快標準體系建設 發揮食品安全標準産業助推作用
2023年8月24日,經雲南省食品安全標準專家委員會審查通過,雲南省發布《雲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米線、卷粉、餌絲(公式)》《雲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靈芝》。這兩個標準分別從範圍、術語、産品分類、技術要求等方面對上述食品進行界定。
近年來,雲南省共發布米線、鮮花餅等36個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數量居全國前三,建立覆蓋糧食製品、乳製品、茶葉等多種類雲南特色食品的地方標準體系,還在全國率先開展地方特色食品標準管理,創新開展三七鬚根等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性評估,將三七花、莖葉、鬚根和紫皮石斛作為食品進行開發利用。
省衛健委聯合市場監管、農業農村部門,組織開展了40多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10多個食品安全地方標準跟蹤評價,提出修訂意見90多條。監測分析結果顯示,《雲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過橋米線餐飲加工衞生規範》的實施,有力促進全省過橋米線餐飲環節規範化管理,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風險。經過3年多試點,推動天麻、鐵皮石斛、靈芝等中藥材正式進入國家食藥物質目錄,對推動地方特色食品開發利用、促進地方經濟和産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雲南省食品安全企業標準備案進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優化備案流程、縮短備案時間。截至目前,全省已備案食品安全企業標準1萬多件,搭建了雲南省企業標準備案公示&&。
推進合理膳食行動 發揮營養健康工作惠民作用
調查顯示,雲南省群眾存在油、鹽、糖攝入量高、健康素養低、主動鍛煉率低、蔬菜水果攝入量低、水産品攝入量低的“三高四低”不合理膳食行為,鈣、鐵、維生素A、維生素D等微量營養素缺乏依然存在,膳食纖維攝入明顯不足。
“吃得更健康成為廣大群眾的迫切需要。”省衛健委副主任王見昆介紹,2020年以來,雲南省在社區、家庭等不同領域積極推動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建立信息化數據庫,分析人群營養健康狀況,對重點人群提出針對性營養干預措施。開展阿昌族、德昂族、景頗族等8個人口較少民族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和干預,促進人口較少民族營養健康。營養健康食堂、餐廳創建列入健康縣城建設三年行動,全省已創建營養健康食堂、餐廳228家。全省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20年的19.2%提升至2022年的23.31%。
下一步,省衛健委將持續加強傳統食品、大宗食品、地方特色食品風險監測力度,結合重點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風險地圖”,及時開展風險分析研判和預警提示,強化營養健康食堂、餐廳創建、營養專業隊伍培養建設,推進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工作。
此外,省衛健委聯合教育、市場監管等多部門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宣傳活動,開展專家訪談;聯合開展食品安全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進農村專題講座和現場指導,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同步開展。結合本地實際,拍攝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4部食養食譜宣傳片,有效發揮合理膳食對慢性病防控的促進作用,推動食養指南在雲南落地運用。(記者 陳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