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黑頸鶴東部種群最南端越冬地,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大力實施生態項目建設——
養一方水土 護一群精靈
不定時投喂玉米 記者 龍舟 攝
成群結隊的黑頸鶴 供圖
距昆明市東北部一個多小時車程,有一塊神奇而美麗的高山&地。大大小小的濕地和湖泊如珍珠般灑落在高原草甸中,當地人稱之為“海子”。海子周圍生活着包括黑頸鶴、金雕、黑鸛、白肩雕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內的野生動物200多種,還生長着1000多種維管束植物,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這就是雲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
黑頸鶴越冬數量有望超過去年
近日,記者一早來到位於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六哨鄉橫河梁子的雲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天色漸亮,數十隻黑頸鶴星星點點點綴在大白龍海子對面的山坡上。伴隨着陣陣鶴鳴,黑頸鶴展翅起飛,翱翔一圈後,以家庭為單位各自飛向附近的沼澤海子,開始一天的生活。成群結隊的黑頸鶴或在濕地裏覓食,或在沼澤裏洗漱,或在山坡曬太陽,或引頸高歌,或在記者眼前優雅飛過……隨着2023年11月7日首批4隻黑頸鶴飛抵,保護區正式開啟守護黑頸鶴越冬模式。目前,飛抵保護區的黑頸鶴已有70余只。
作為大型涉禽,黑頸鶴是唯一一種終生生活在高原的鶴類,於1876年由俄國探險家尼古拉·普熱瓦爾斯基在中國青海湖首次發現並命名。目前,全球黑頸鶴種群數量大約為17000隻,絕大多數分佈在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由於種群數量稀少,黑頸鶴也被譽為“鳥中大熊貓”“高原精靈”,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作為黑頸鶴東部種群最南端越冬地,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昆明唯一可以觀察到黑頸鶴群體的地點,距離昆明主城區一個多小時車程。
“一般説來,黑頸鶴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外出覓食,傍晚時返回老管護站對面山坡中上部棲息。遇大風天氣時,鶴群部分或全部移動到山梁背面棲息。”説起黑頸鶴的生活習性,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馬慶兵如數家珍。在保護區內的8個海子中,羊塘海子以及周圍的山坡耕地是黑頸鶴的主要活動區域,草煤塘海子、三角海子、燒賊壩海子、大白龍海子、吊洞埡口海子等沼澤濕地為黑頸鶴的次要活動區域。沼澤草地中植物的根和莖,耕地中的昆蟲、小馬鈴薯、蔓菁、蕎麥、菜籽等都是它們的食物。在摸清黑頸鶴喜歡在視野開闊的環境中生活的習性後,管護人員對保護區內的高草和灌木進行修剪,在食源基地種植蕎麥30畝、洋芋30畝、蘿蔔3畝。今年更是早早做好準備,備足3噸玉米對黑頸鶴進行不定時投喂,10月又在大白龍、羊塘等海子投放本地魚苗11萬餘尾,供黑頸鶴捕食。
2022年,保護區首次通過衛星追蹤技術揭示了越冬黑頸鶴春季遷徙路線、中轉站、度夏地點。“追蹤顯示,保護區黑頸鶴度夏繁殖地在四川若爾蓋濕地。每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初,來此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才會趨於穩定,今年黑頸鶴越冬數量有望超過去年,再創新高。”馬慶兵説。
加大力度守護候鳥家園
“這裡是黑頸鶴東部種群最南端越冬地,意味着它們來到這裡要比同伴飛行更遠的距離,飛越更多的山峰,因而它們的個體也更加強壯,也從另一個角度説明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馬慶兵介紹,自2017年6月管護局掛牌以來,在高質量建成“兩站一中心”即保護區南北橫河、水城兩個管護站及管護局綜合業務中心的基礎上,尋甸先後完成保護區總體規劃修編,通過大力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退耕還濕等生態建設項目,不斷擴大越冬黑頸鶴及候鳥的生存空間,先後實施&&視頻監控系統、蓄水土堤、巡護道路維護、食源基地、濕地保護與恢復等生態項目建設,實施退耕還濕663畝、森林撫育7900畝,認定省級重要濕地面積5602畝。
保護區管護局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西南林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開展科研合作,陸續開展黑頸鶴種群數量變化與遷徙路線監測、其他鳥類監測、濕地植被、水資源和泥炭地調查等;採取集中授課、宣傳到戶等方式積極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和科普教育,提升群眾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促使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與周邊村社區探索組建以村“兩委”成員、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為核心的志願者服務隊伍。2023年5月22日啟用的尋甸黑頸鶴管護局宣教館,通過圖文注解、保護區資源數據庫&&、濕地倣真區、黑頸鶴專題交互屏、3D物種展示等方式,再現保護區的發展歷程及現狀,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尋甸自然生態環境建設成效以及人文旅游資源的魅力。
2022年,保護區管護局組織開展尋甸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在前兩次對社會經濟、自然地理、維管束植物、陸生脊椎動物考察的基礎上,第三次綜合科學考察增加了魚類、昆蟲、大型真菌等專項調查,涵蓋了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的各個方面。對比上期,第三期科考成果顯示,保護區鳥類增加104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14種;維管束植物增加198種,新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種。
截至記者發稿時,保護區又傳來好消息,除了黑頸鶴、金雕、黑鸛、白肩雕,近期又觀測到5隻青頭潛鴨在保護區內棲息。至此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增至5個種類。(記者 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