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楊程成真的很忙。《再見土撥鼠》榮獲第 35 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及三項提名獎,作為本片的導演和演員,他也成為雲南歷史上第一個金雞提名獎導演、演員,隨之而來的是人氣暴漲,合作邀約紛至沓來。他選擇回到熟悉的故土——雲南,把家鄉的文化宣傳出去,講好雲南故事。
第五屆瀾湄國際電影周在昆明舉辦,楊程成也帶着自己的電影《再見土撥鼠》參與展映。採訪中,當記者問到希望通過這部電影給觀眾傳達什麼信息或思考時,楊程成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如果觀眾能從電影中感受到溫暖,我就很滿足了。”
家鄉雲南是構成電影創作的重要部分
記者第一次見到楊程成時,他作為一場活動的年度代言人上&領獎。&上的他一身黑色西服套裝配上硬朗的五官,顯得很“嚴肅”。在開始採訪前,他比攝像小哥還“忙”,一起調整機位、擺放背景綠植、測試話筒收音……他打趣地説:“最近在紅河州到處吃,胖了七八斤,一會兒拍我左臉哦。”溫暖的笑容仿佛一位鄰家哥哥,和&上“嚴肅”的導演判若兩人。
“我生在雲南臨滄,童年時光在大山裏與大自然和各種動物為伴,所以我對農村、對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出生於臨滄鳳慶的楊程成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農村,鬱鬱蔥蔥的山林、深邃璀璨的星空、多姿多彩的民俗……童年的美好經歷成為他的創作靈感源泉。
從大學畢業至今將近10年的時間,楊程成一直堅持拍攝短片、創作微電影。他&&,雲南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富礦寶藏,是“天然的攝影棚”,“通過拍短片,我走訪了雲南的山山水水。”楊程成説,家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民族文化給予了他創作上的情感支撐。
昆明的“花枝不斷四時春”、臨滄的茶文化、普洱茶和咖啡、紅河元陽梯田、西雙版納基諾山……都是他的“素材庫”。“在這樣豐富的民族文化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挖掘更多優秀的故事。”他認為雲南獨有的文化是具有國際性的。當他帶着《再見土撥鼠》去到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等城市進行電影國際交流時發現,外國觀眾很喜歡這部電影,這讓他體會到了“文化的共通”。
保持創作自信 講述心中的故事
回顧《再見土撥鼠》的拍攝歷程,真實與真誠既是電影的寫照,也是楊程成團隊的寫照。
藏區的旖旎風光下是艱苦的生活條件。2017年,《再見土撥鼠》拍攝主體團隊因路斷集體失聯兩個月,楊程成和團隊成員吃了許久土豆與糌粑。雖然來自雲南,但面對4500米以上的高原他還是感到了不適,尤其是所扮演的商人“老孫”一角有很多跑動的戲份,讓拍攝更加艱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團隊只剩下沉浸。”楊程成説。
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招募演員,楊程成就自己上,又導又演。“一開始我是化粧的,長期的生活體驗之後,我全身開始浮腫,臉也曬破了,後期都不用化粧師,也能呈現出角色的質感。”楊程成回憶道。接下來的幾年,正是這樣的堅持和沉浸,促成了楊程成以演員身份與朱亞文、辛柏青、陳明昊、周野芒等四位實力派演員共同入圍金雞獎最佳男配角。
一群真摯的人拍攝真摯的故事,堅定一個電影人的初心。對創作真誠,對觀眾真誠,立足於對真善美的真實反映和再現,扎根生活的土壤進行創作,讓他始終保持創作自信,講述心中故事。
獲金雞獎很意外 會講好雲南故事
“在莫斯卡村,不論是白髮蒼蒼的老阿媽,還是生龍活虎的小牧童,每天都會去喂土撥鼠,土撥鼠也十分喜歡親近人類,他(它)們之間的情感代代相傳。”楊程成介紹,《再見土撥鼠》以“土撥鼠和兒童”為主要拍攝對象,通過兩位少年對土撥鼠的保護和營救,鮮活生動地展現了藏地孩童們內心的純潔善良,顯現出了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呈現了兩個孩子內心成長與昇華中所産生的打動人心的美。
楊程成坦言,能拿金雞獎,實在太過意外。拍《再見土撥鼠》的初衷也並不是“獲獎”,藏民與土撥鼠之間的情感鏈結、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場景,讓他産生了影像創作的衝動,只想把這個作品用真誠、真實的方式表達創作出來,把這份善良和美好分享出去。
“很感動”“溫暖乾淨”……在網絡上,《再見土撥鼠》的自來水越來越多。多家媒體稱這部電影融入了民族、兒童、野生動物等元素,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物多樣性、民族團結等主題。人民日報稱之為“溫暖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並評論:“金雞獎展現中國電影發展新態勢,青年電影人漸成創作主力。”
“對於民族電影的創作,我不想刻意強調它的民族屬性,我喜歡的是融入生活,字句不提,無處不在。金雞獎給予了我一種肯定和一種指引,肯定了我的創作觀,指引了我通往更高的&&。”楊程成説,在未來的道路上,自己將堅持把民族文化、生態作為創作的底色,更努力去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發掘並講好雲南故事。
目前《再見土撥鼠》正處於宣傳推廣發行待上映的階段,預計春節後全國上映。(記者 楊夢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