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創新打造實施四個品牌工程——
推動各族群眾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做好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結合雲南實際,創新打造實施“枝繁幹壯”“幸福花開”“石榴紅”“潤土培根”4個品牌工程,紮實推動雲嶺各族群眾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沿着入村主幹道,走進石林風景區隔壁的五棵樹村,道路寬敞整潔,整齊劃一的彝族特色民居分佈兩側。“近年來,我們村依託民族團結進步‘十百千萬’示範引領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通過景村聯動發展全域旅游。”石林彝族自治縣五棵樹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忠明説,村裏目前開了70家民宿客棧,村民在景區就業的同時,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人均年純收入達3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經過召開村民大會,大家一致決定栽種5棵石榴樹,不僅切合我們五棵樹村名,更寓意着全村各族群眾緊跟黨的領導,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團結一心,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在村史館門前, 忠明指着茁壯成長的5棵石榴樹説,這賦予了五棵樹村名更深的思想內涵和更廣泛的思想共識。
五棵樹村産業興旺、日子紅火是雲南省深入實施“石榴紅”、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等工程的一個真實寫照。雲南省創新打造“石榴紅”工程,以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7個方面15個項目為抓手,打造了系列重點品牌和示範項目,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今年3月28日,由國家民委、北京市政府、國家文物局共同打造的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在北京開館,雲南作為全國第一批進館參展省份,以“融·美雲南”為主題,通過數字化展示和文化演出等活動,讓觀眾感受千里之外的雲南文化盛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幹壯才能枝繁葉茂。去年以來,雲南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紮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創新打造“枝繁幹壯”工程,持續實施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每年實施120個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項目和50個少數民族文化精品項目,並連續5年納入省政府“十件惠民實事”,切實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省民族人口分佈格局持續向“大流動、大融居”深化,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進入城市就業創業、安居定居。尤其是“十四五”以來,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每年均在1500萬人以上,少數民族群眾佔比1/3以上。“上崗前有專業培訓嗎?薪資待遇如何?多久轉正?”今年2月,在曲靖市會澤縣舉行的2023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集中輸出歡送儀式暨東西部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現場,應聘群眾圍聚在企業招聘展位前,你一言我一語地諮詢着關心的問題。
作為推進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走深走實的重要舉措,雲南省聯合江蘇、浙江等東部省(區、市),組織了多場專項招聘會,通過開展“紅石榴就業行動”,幫助各族群眾到東部就業創業,鼓勵支持外地企業到民族地區投資興業、開發建設,攜手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雲南省創新打造“幸福花開”工程,通過開展農村勞動力穩崗促增收專項行動、實施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制定實施衞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完成愛國衞生“7個專項行動”、制定實施興邊富民工程規劃和實施意見、開展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等一系列舉措,實現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同時,雲南省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創新實施“潤土培根”工程,廣泛開展踐行“四條標準”主題實踐、“五進”宗教活動場所、“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主題教育等活動,不斷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記者 李正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