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中國貴金屬論壇成功舉辦,業內權威院士專家齊聚雲南彌勒,共話貴金屬行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時隔2年,中國貴金屬論壇再次重啟,恰逢雲南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研”)的前身“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95周年、貴研鉑業上市20周年。
192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在上海霞飛路的辦事處舊址(資料圖)。貴研鉑業 供圖
95年櫛風沐雨,擦亮科技自立自強底色
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於1938年因抗戰從上海內遷至雲南昆明。
獨立試製中國第一塊鉑銥25合金、首次從我國礦産資源中提取出鉑族金屬、研製出我國第一枚貴金屬汽車尾氣催化劑、建成貴金屬醫用材料中試線……從保存科研火種、服務民族工業、建立貴金屬領域、發展産業化到現代企業集團騰飛,95年來,貴研人上下求索、不斷創新,最終成就了當前我國唯一一個以貴金屬工業領域為主攻方向、多學科交叉配套、産學研用創新融合、孵化轉化産業化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科技上市企業集團。
20年逐浪市場,五大領域三大板塊鍛造完整價值鏈
貴研傳承“鉑族搖籃”精神,依託在新材料精深加工領域的綜合競爭優勢,以“發展新材料産業,服務人類高品質生活”為使命,拓展貴金屬應用和有代表性的戰略性新領域,聚焦國防工業、環境保護、新能源化工、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大領域,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貴金屬新材料製造基地。
貴研建成全國最大鉑族金屬再生利用基地(資料圖)。貴研鉑業 供圖
雲南省貴金屬新材料産業園內,旋轉蒸發儀在進行産品濃縮乾燥(資料圖)。貴研鉑業 供圖
在堅持貴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上,貴研加快推進“延鏈、補鏈、強鏈”,促進貴金屬新材料製造、貴金屬資源開發及循環利用、貴金屬供給服務三大板塊協同發展。其中,貴研以貴金屬新材料製造為基礎,發展貴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産業,開展貴金屬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已具備從貴金屬原材料到産品加工製造再到廢料回收利用的“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以及年製造貴金屬新材料2000噸,年處理貴金屬二次資源物料5000噸,年回收鉑族金屬10噸、黃金10噸、白銀2000噸的能力,形成了貴金屬新材料製造、資源循環利用和貴金屬供給服務三大體系相互支撐的格局和完整的綠色循環産業鏈。
鍵合金絲生産線(資料圖)。貴研鉑業 供圖
創新驅動步履不停,踐行科技報國使命擔當
多年來,貴研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已擁有了貴金屬領域系列核心技術,並形成完整的創新體系。
稀貴金屬綜合利用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資料圖)。貴研鉑業 供圖
當前,貴研已建成稀貴金屬綜合利用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構建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的部署首批建立了雲南貴金屬實驗室。截至目前,貴研已建有9個國家級創新&&、11個省級研發&&,8個院士工作站和9個專家工作站,取得科技成果800余項,授權專利400余項,制定標準480余項,出版專著30部,發表論文2500余篇,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6人、省部級專業人才110人次,並先後培養了400余名貴金屬領域碩士、博士、博士後。
在此基礎上,貴研以科技“四個面向”為引領,緊緊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累計承擔科研項目3000余項,在諸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科技研發投入産出效率、增強創新體系效能等方面補短板、強優勢,不斷實現新突破。
科學家團隊研究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資料圖)。貴研鉑業 供圖
貴研在綠色高效回收領域建立了鉑族金屬二次資源循環利用標準及規範;在化學與催化領域,攻克了新型脫硫、脫氫鉑催化劑批量生産關鍵技術;在新型合金材料領域,成功開發5G通信用高性能銀納米線系列材料,高性能銀合金鍵合絲、金銀複合鍵合絲等系列材料實現進口替代,為加快實現科技強省、科技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此外,貴研不斷完善創新機制,推行科技項目“揭榜挂帥制”和“賽馬制”,在雲南省首創實施科研人員跟投創新創業&&、科技人員持股初創公司,實現科技成果孵化産業與科研核心團隊深度綁定。
近年來,貴研為國防工業、環境保護等重大工程和高新技術領域提供了400余個品種、4000余種規格貴金屬新材料産品和先進裝備的專業服務。
未來,貴研將繼續努力做強做優做大貴金屬産業,重點實施“1234”核心戰略布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貴金屬新材料製造基地、貴金屬資源循環利用産業基地以及全球重要的貴金屬資源配置基地,建成千億級産業集群,打造萬億級産業鏈集群,成為全球貴金屬行業領軍企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