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廊白族農民畫社老奶奶在作畫 記者 秦蒙琳 攝
沙溪古鎮 記者 秦蒙琳 攝
洱海生態廊道 記者 黃興能 攝
楊麗萍民族音樂劇《阿鵬找金花》 通訊員 楊繼培 攝
大理,山川俊秀,文化底蘊豐厚。
位於蒼山馬龍峰麓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現了同陜西半坡遺址類似的半地穴式房屋;賓川白羊村遺址的土木結構房屋,類似陜西廟底溝的房屋建築;劍川海門口出土的碳化小麥和黍,屬於黃河流域典型的農作物……從諸多考古證據中都可以看到,洱海區域文明與黃河流域文明早期的交流。洱海銀梭島貝丘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了洱海周邊5000年前已經有人類生活。
跨越千年滄桑,大理的特色文化正以全新姿態傳承迭代,一個個文化生態保護的生動實踐正在大理遍地開花。
“大理美好生活季”季季新鮮
正午時分,洱海生態廊道龍龕七號民宿/彼漫咖啡館面朝洱海的長吧&前,游人往來穿梭,風景如畫。“大理的景色和氣候在全國難尋。通過藝術品位和自然的結合,游客在這裡體驗到一種大理獨有的生活方式。我的店剛開業3個月,每天的營業額可達1.8萬元。”主理人孟舟曾參與成都寬窄巷子及錦裏的前期商業策劃、建築設計,2018年,他來到大理定居,成為大理生活方式的引領者。
近年來,咖啡逐漸成為“慢節奏”“理想生活”的代名詞,與社區、露營地、景點等場景捆綁。喜洲“麥田咖啡”從油菜花開、風吹麥浪到稻穀金黃,一年四季都是熱門打卡點;洱海生態廊道邊的“心邸咖啡”憑藉一扇面朝大海的窗,與日出、海鷗一同在短視頻&&“出圈”;遍佈洱海東岸的咖啡營地、咖啡車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公路文化。
據統計,目前大理市有咖啡門店180多家,提供精品咖啡的酒店、客棧超過1200家,以咖啡等飲品為載體的旅游文化如今正風靡巍山古城、劍川古城、沙溪古鎮。從古城到洱海邊,從村莊到田野,散落於大街小巷的咖啡店成為大理的生活標籤。
今年8月發布的《大理州建設咖啡之城三年行動計劃》,&&一系列扶持咖啡産業發展壯大的配套政策,有助於聚集咖啡技能人才,培育“咖啡+非遺”咖啡市集、景區咖啡車等多元業態,打造文旅融合的“咖啡之城”。
2022年12月,圍繞“四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目標,以“有一種生活叫大理——大理美好生活季”為主題,大理州成立重大文化藝術活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印發《“2023有一種生活叫大理——大理美好生活季”活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小河淌水音樂季、風花雪月詩歌季、蒼洱律動舞蹈季、光影大理影像季主打活動,並在2023“有一種生活叫大理”發布會暨抖音心動目的地啟動儀式上正式發布,啟動四季活動。
隨着“美好生活·詩意大理——2023首屆大理詩歌節”活動、“唱着情歌去大理——中國民歌展演·雲南大理情歌匯”活動、2023第十屆大理國際影會等活動的成功舉辦,洱源梅花節、大理蘭花茶花博覽會、祥雲彌渡桃花節等文化藝術活動有序展開。截至目前,大理州已成功舉辦文化藝術節慶活動94項,為市民和游客描繪出詩意生活的大理樣本。
從巍山小吃節的長街宴、三月街的賽馬大會,到火把節時巍山古城裏的火樹銀花,旅居大理的外地游客主動融入一個個民俗節日;從楊麗萍大劇院、“唱着情歌去大理”、國潮音樂節,到遍佈山海田園的文創集市,大理兼具原生態與現代性的生活方式,讓國內外游客從游山玩水到游文賞藝,沉浸式體驗“有一種生活叫大理”。
四季戶外運動之城喜迎盛事
10月27日至29日,首屆中國戶外運動産業大會在大理舉行。全國汽車(房車)露營集結賽(大理站)、綠水青山中國休閒運動挑戰賽(大理站)、中國萬水千帆賽、大理環洱海自行車賽、大理徒步行五項戶外運動賽事依次開賽,幾乎涵蓋了“山、水、路、空”全域戶外運動項目。
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地貌、四季如春的生態環境,鑄就大理天然戶外運動場的特質,是戶外運動、高原訓練、休閒康養和舉辦高端賽事的首選之地。近年來,隨着全民健身氛圍的日漸濃郁、體育健身設施的逐步完善,催生出大理戶外運動的眾多新場景和新業態,已形成“海、陸、空”全域戶外運動發展的新格局,大型戶外運動項目有序推進,小型戶外運動項目遍地開花。
七星國際越野挑戰賽、大理國際馬拉松賽、瀾湄合作大理愛情馬拉松賽、“七彩雲南”格蘭芬多國際自行車賽、亞洲龍舟錦標賽、全國山地自行車冠軍賽、全國女子排球聯賽等國際國內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持續彰顯着大理這座四季戶外運動之城的澎湃活力。
2023中國戶外運動産業大會上,漫步蒼山洱海最美徒步線路獲評十大精品徒步線路;大理市環洱海自行車賽騎行線路獲評十大精品騎行線路;“古城慢時光·大理不一樣”精品自駕線路獲評十大汽車自駕運動游線路。
“風花雪月、自在大理,2023中國戶外運動産業大會選擇在大理召開就是對‘自然與人文交響’主題的最好詮釋。”大理州委書記楊國宗在首屆戶外運動大會洱海高端論壇上&&,戶外運動已經成為人們發現美好、尋找快樂的一種生活方式,大理秀麗的山水風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人文風情,已然成為運動與文化深度交融的最佳載體。
大理州正以“全域體育+全域旅游+全域美育”為目標,積極探索、加快推動體育、文化、旅游、康養等業態深度融合,打造四季戶外運動之城,全域旅游康養之地。
“藝術家第二居所”日臻成熟
洱海源頭的鳳羽壩子被《新周刊》創始人封新城稱作“地球頭等艙”。2015年,封新城創辦“千宿文旅”,在這片土地上進行“空間媒體”“慢城”“鄉創”等理念的實踐,吸引了數十位外來及本土的鄉創人“微隱隱於鳳羽”,與這片土地産生聯結,共創“小而美”“鄉而洋”的鄉村振興模式,洱源縣鳳羽鎮佛堂村成為一座具有國際風範的藝術鄉村。
2020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博士後、大理大學引進人才周建朋的指導下,大理蒼山腳下的中和村整合村民閒置院落56院,向藝術家開放作為創作之所。國內知名藝術家100餘人成為村裏的新居民,在此展開音樂、繪畫、陶瓷、書畫、服裝、漆器、顏料製作和裝裱等藝術形式創作,中和村成為集美術館、國際藝術家園區、國際寫生基地、藝術游學研學基地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大理市雙廊藝術小鎮居住着楊麗萍、張楊、趙青等藝術家,他們厚植舞蹈、建築、電影、農民畫、白族彩繪等文化藝術,着力打造雙廊藝術品牌。本土建築藝術家趙慧軍在深山裏建成“夥山美術館”,並配建半山酒店和小型會議中心,形成夥山文化生態圈雛形。上海自由藝術家沈見華2009年就來到大理定居,在夥山村建立“白族農民畫社”,教授當地白族居民繪畫,並帶領農民畫家們赴外地進行交流展覽。經過20餘年的發展,如今的雙廊藝術家聚集,“藝術家第二居所”聚落日臻成熟。
2020年成功舉辦“中國環境舞蹈展·大理舞蹈季”之後,大理州充分發揮舞蹈藝術家楊麗萍的帶動作用,吸引眾多知名藝術家的目光,將創作目的地、活動出席地、作品首發地確定為大理。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到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已有近10萬人,其中各類藝術家有近2萬人,大理已經成為“藝術家第二居所”的最佳選擇。
目的地婚禮催熱洱海環湖旅拍
2023創意雲南文化産業博覽會期間,大理展區蒼山洱海的背景墻前,滾動播放的婚禮視頻以扎染和鮮花做空間陳設,屏幕下顯示的“最佳愛情表白地+目的地婚禮+旅拍+婚禮電影”,向路人展示着蒼山洱海“山盟海誓”的浪漫景致。
“我服務了1000多對新人,目的地婚禮佔比很高。”大理山河影像負責人羅天添從事目的地婚禮跟拍5年,在她看來,大理讓舉辦婚禮、旅游、蜜月旅行的結合成為可能,帶來一種新的體驗。
大理目的地婚禮協會會長趙燦輝認為,“蒼山為盟、洱海為誓”的浪漫宣言和風花雪月的美景,讓大理成為令人嚮往的婚禮目的地,同時,“有一種生活叫大理”“去有風的地方”等熱門文旅IP也為大理帶來了更多流量,讓許多年輕人願意到大理來舉辦婚禮。
從2019年起,大理目的地婚禮每年都以超過200%的增速遞增,連續4年排全國第一。據行業協會統計,去年大理完成2481場目的地婚禮,較上一年增長了218%,整個行業産值突破1.2億元,今年預計舉辦5000余場目的地婚禮,年産值有望突破3億元。
全民閱讀活動熱涌白州大地
“3年前,我們把先鋒在雲南的第一家鄉村書局呈獻給大家,把一個物質糧倉變成了精神糧倉。3年來,我們把5.5萬餘冊人文社科精品書籍以及15萬餘件先鋒定制的特色文化創意産品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先鋒的蝴蝶效應也在持續擴散,助力北龍村農文旅融合發展。”今年8月,位於劍川縣沙溪鎮北龍村的先鋒沙溪白族書局迎來了3周歲生日,書店輪席董事長張瑞峰深情介紹了沙溪先鋒書店成立3年來,文化給鄉村帶來的變化。
近年來,隨着一家家閱讀空間在城市鄉村的出現,一個個讀書組織遍佈城鄉,一批批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如春潮般在白州大地涌動。
2022年,大理州委第一次“雙月茶敘”把全民閱讀列為重點工作任務推進,要求提升閱讀空間的覆蓋率和普及率,做到處處可閱讀,隨處有驚喜的效果,力爭把大理打造成為全省閱讀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結合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大理州積極構建最美閱讀空間。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在全民閱讀推廣中的主陣地作用,加強總分館制建設,推進通借通還“一卡通”服務,打造“圖書館+”模式,實現圖書館閱讀資源共建共享。不斷完善農家書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向公眾提供閱讀服務的功能,推動全民閱讀基礎設施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有機結合,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務資源。
通過各級推薦、網絡投票等,全州評選出州級“最美閱讀空間”5個、“全民閱讀示範基地”13個、“最美閱讀推廣人”15人,推出“書香大理·悅享生活”主題閱讀系列活動、“白州讀書月”“大理小詩會”“大理讀吧”等特色品牌閱讀活動。2023年1至10月,全州共開展全民閱讀活動3265場次、參與人數近35萬人次。
首屆“村PK”炒熱鄉村文旅
國慶黃金周剛過,首屆“鄉愁大理·最美鄉村”入選村莊漾濞彝族自治縣平坡鎮向陽村委會阿尼麼村便啟動了游客服務中心和農副産品展廳建設。今年國慶假期,阿尼麼村迎來了旅游高峰,村民們正鉚足了勁,投身農文旅産業。
今年4月,大理州舉辦首屆“鄉愁大理·最美鄉村”推選活動,打造“詩畫蒼洱·鄉愁大理”特色品牌,劍川縣沙溪鎮寺登村、漾濞平坡鎮阿尼麼村等30個村莊獲評“鄉愁大理·最美鄉村”稱號。“‘村PK’活動的舉辦提升了阿尼麼村莊品牌知名度。今年國慶長假,村莊每天接待游客400多人,農副産品也成了搶手貨。”2018年,在外闖蕩多年的音樂人李永康回到阿尼麼村創業,將自家的老屋改造建設成為村裏的第一家高端民宿“007藝術農莊”,帶領村民發展農文旅融合産業。他告訴記者,全村村民看到了發展旅游業的希望,家家戶戶都投入到旅游項目的建設中來。
“5年來,各級政府爭取項目資金支持,阿尼麼村實現了污水集中處理、人居環境提升,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以‘007藝術農莊’為基礎,在村間道路改造、民宅改造民宿的過程中加入藝術元素,讓阿尼麼向藝術村蝶變。‘村PK’還提高了老百姓對農文旅發展的認識,大家都積極參與到農文旅發展的項目當中來,目前在建的6家民宿預計明年元旦投入使用。”向陽村委會副主任李江女介紹,阿尼麼村共有44戶200多人,將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品”的思路,每兩戶發展一家民宿,在全村發展22家民宿。
大理州農委辦副主任、州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純介紹,通過組織系列宣傳活動,充分展現首屆“村PK”活動入選的30個“最美鄉村”風貌、風物、風情、風味等特色亮點,讓游客有地可尋、有史可講、有物可看、有情可感,豐富鄉村旅游産品和業態,增強游客參與感、體驗感,打造大理“鄉村旅游新地標”IP,講好大理鄉村振興故事。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至名歸
2023年創意雲南文化産業博覽會期間,大理展區非遺傳承人尹旺松的“鶴慶萬松記手工紙”展&前,每天擠滿了諮詢、參觀、購買的游客。
雲南藝術學院研究生金煒威研究的是雲南本土民族文化。這次在文博會上見到熟人尹旺松,讓他很是驚喜:“大理現在的發展,不管是文化還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雖然造紙技術已經不需要使用古法傳承方式來實現它的實際價值,但是如果我們能對它進行儀式化建構和文化創新,就能讓我們記住這一段文化,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東西發揚光大。”
鶴慶手工白棉紙因紙白如棉而得名,薄如蟬翼、韌似錦綾、紙質細膩、薄厚均勻。在鶴慶縣30多家手工造紙作坊中,尹旺松家的“正和記”棉紙,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今年55歲的尹旺松是鶴慶縣松桂鎮龍珠村尹家手工造紙的第九代傳承人,從事手工造紙已經38年。“我們的白族手工造紙選用鶴慶縣金沙江流域的構樹皮作為原料,製作工序非常複雜,要經過浸泡、發酵、上石灰等20多道工序,再反復漂洗,40多天才能造出紙張來。”在祖輩的傳統技藝基礎上,尹旺松經過改良和創新,現在可以生産東巴藝術紙、貢棉紙、花草紙、普洱茶包裝紙、書畫宣紙等十余種不同類型的手工棉紙,産品遠銷東部沿海地區。
自2011年被公布為全國第11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大理州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積極探索民族傳統文化整體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途徑,全面推進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開拓非遺活態傳承、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2023年1月,大理州2950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被正式授牌納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目前,大理州共有四級非遺項目723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8項,位列雲南省第一;有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344人,其中國家級12人,數量位居雲南省前列。全州建成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劍川木雕、白族扎染國家級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非遺館、綜合傳習中心、傳習所(點)、非遺工坊(傳承作坊)、“非遺+旅游”示範點、非遺進校園示範學校等非遺保護利用設施265個,建成大理州非遺館、南澗跳菜傳承展示中心等近10個非遺重點傳承體驗設施。
大理市雙廊非遺旅游小鎮、鶴慶新華銀器旅游小鎮、雲龍諾鄧古村、喜洲古鎮白族特色非遺旅游街區、巍山南街非遺旅游街區、彌渡縣密祉鎮文盛街村6個項目入選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記者 秦蒙琳 段蘇航 通訊員 楊一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