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關縣以黨建為引領,結合綠美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探索發展以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小商貿等為主的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庭院經濟項目,讓村民戶戶有事幹、家家有産業,走出了一條小而精、散而眾的農民增收新路子。
走進仁和鎮的茭瓜塘村,看似不起眼的農家庭院內,擺放着造型各異的清香、黃楊、羅漢松、紫薇、榕樹及蘭花等植物。村民熊澤海培育盆景已有30多年,是村裏有名的盆景培育高手,院裏擺放着的“一帆風順”“枯木還春”等盆景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今年已經賣了一部分,預計能收入8萬元左右。”熊澤海説。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茭瓜塘村開始家家種花木,戶戶扎盆景,一棵普通的樹苗經過村民的巧手“包裝”,立馬身價倍增,一盆能賣到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眼見小小的盆景能帶來好收益,馬關縣大力扶持茭瓜塘村發展“庭院經濟”。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盆景協會,帶動更多群眾培育盆景,讓大家抱團闖市場。“村裏會不定期組織技術培訓,協會進行栽培指導和市場推廣銷售,如今,我們的盆景不愁銷路,村民收入節節高。”茭瓜塘村小組長熊自亮介紹,目前全村栽種盆景達2000盆以上,年收入超150萬元,成了馬關縣名副其實的盆景第一村。
小庭院蘊藏着鄉村振興大潛力。像茭瓜塘村一樣,開發庭院資源發展特色種養業、傳統手工業的鄉村,在馬關縣隨處可見。立足各村各鎮資源稟賦,馬關縣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因産業制宜,探索發展了“城鄉接合部+重點村寨+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庭院種養業+鄉村旅游+農戶”“民族文化+傳統工藝+農戶”“庭院經濟+互聯網+N”5種類型的庭院經濟。
仁和鎮茭瓜塘村庭院盆景
如今,庭院經濟在縣內村村寨寨多點開花,如何讓小而精的庭院經濟走向廣而深?馬關縣持續提高組織化水平,以黨建為引領,以特色産業為支撐,以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引領,引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合作主體,形成龍頭聯農帶農機制,做出小庭院大産業。
立足縣域版畫、民族服飾等民族文化資源,推動庭院發展特色産業。在阿峨新寨,以黨建為引領,成立了版畫協會和阿峨版畫創意研究中心,“目前,協會有會員60餘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參與版畫創作,知名度也越來越高,訂單源源不斷。”馬關縣阿峨新寨版畫協會會長、農民藝術家盧正林介紹。依託阿峨豐富的民族文化及自然資源,馬關縣還積極打造以鄉村度假、生態觀光、學生實踐、文化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阿峨新寨民族文化旅游村,逐步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
此外,馬關縣還以“民族文化+傳統工藝+農戶”的庭院經濟模式,大力發展特色民族服飾産業,發展民族服飾加工、經營店舖、小攤販和家庭作坊200余個。以苗族服飾為主的民族服飾産業鏈年産值約4000萬元。通過發展特色食品、中藥材精深加工等産業,創響“土字號”鄉村特色品牌,在木廠鎮整合“家庭式”手工作坊資源,2022年全縣共生産出古法紅糖75噸,促進農戶增收210萬元。
為助力庭院小産業鏈結“大市場”,馬關縣積極引進維恩康萬壽菊種植基地及加工廠建設項目、馬關縣蜀豐公司等農業項目和企業,在全縣共培育農業企業304戶,農民合作社329個,逐步形成市場帶動企業、企業帶動農戶的格局。同時,推動利益聯結主體173個參與“雙綁”,實現全縣有産業發展條件的脫貧戶、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100%參與利益聯結,推動困難群眾發展庭院經濟,走向致富路。
在茭瓜塘村,庭院盆景成了村民“搖錢樹”;在阿峨新寨,版畫從自家庭院走向大市場;在大汛村,可愛的多肉盆栽成為了鄉親們的致富密碼……目前,全縣共發展庭院經濟農戶達1.7萬餘戶,實現收入近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