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輪轉,各地天氣漸涼,而位於滇南的開遠市熱氣未減。乘車穿行在開遠的大街小巷,綠植層層疊疊,道路乾淨寬闊,樓房錯落有致。在這片熱土上,開遠人享受着獨屬於他們的愜意生活。你若問,在開遠,幸福是什麼?那便是:街邊小店裏,小卷粉的香甜氣息;瀘江公園畔,老人們的歡聲笑語;小區長椅上,友鄰們的家長裏短;學校操場上,少年們的矯健身影……
在開遠,幸福是具象的。開遠人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一項項暖心舉措普惠於民。
馬者哨中心幼兒園美育教學活動 曹蔓夫 攝。
從“有的住”到“住得好” 夯實幸福之基
早晨10時,家住靈泉街道和諧新苑小區的吳潔大媽從市場買完菜後,坐在小區的休閒長凳上和朋友聊天。“以前這個小區裏,電線亂拉、車輛亂停、雨季積水,還時常發生偷竊事件,住着真是糟心。”吳潔回憶過去,不由得皺起眉頭。
如今環顧整個小區,路面平整乾淨、樓房粉刷一新、花草樹木繁茂、車輛整齊擺放、健身器材豐富。“你看,現在不僅環境變好,社區還引入了物業公司,衞生有人打掃、安全有人保障。雖然是老房子,但是住得可舒心啦。”吳潔笑道。
和諧新苑是開遠市實行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2019年,開遠市開啟了老舊小區改造序幕。相關部門多次徵求民意,並結合每個小區的實際情況後開始實施改造。為了讓群眾住得舒心,開遠市堅持建管並重,解決硬體困局後,引入物業公司進行規範化管理。此後,老舊小區的居民不僅“有的住”,還能“住得好”。
從養老到“享老” 保障晚年幸福
一大早,福美佳健康養老服務(開遠)有限責任公司的護工楊金梅就來到團結小區,到武祥麟老人家提供上門服務。“小楊平時常來幫忙做家務、陪聊天,還幫我老伴做復健。”武祥麟的妻子馮大媽説,去年武大爺還不能下地走路,通過去醫院治療和上門養老服務,現在已經能在自家院子裏走路了。“真是太好了,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這麼好的養老服務。”馮大媽笑容滿面。
為了讓有困難的老人在家過上優質晚年生活,開遠市積極推進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會化養老服務,建立以就近服務為基礎、資源眾籌為手段、智慧養老為引擎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十助”體系,為失能、低收入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洗、助浴、助醫、助學、助樂、助行、助購、助安、助急服務。目前,全市已完成311張家庭養老床位建設,934位老人享受上門服務近3萬次。
清炒黃瓜、洋蔥炒肉、蒸紅薯、花生湯、燉南瓜……上午11點半,靈泉街道南正街社區的老年幸福食堂按時開飯,附近的老人們早早就來排隊吃午餐。“食堂離家近,飯菜清淡可口,價格實惠,適合我們老年人,我天天都來。”今年70歲的席友大爺對食堂讚不絕口。
在老年幸福食堂,像席大爺這樣60至79歲的老人用餐每人每餐需6元,80至89歲老人每人每餐只需5元,而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免費。為辦好老年幸福食堂,開遠市採取公建民營方式,由政府建設、市場運行,讓老人們不僅可以吃到營養可口的飯菜,還可以邊吃飯邊嘮家常,彼此聊天解悶、疏解情緒,提高幸福指數。
午後的瀘江公園,人頭攢動。歡笑聲、歌聲交織在一起。唱歌、跳舞、繪畫、寫字、奏樂……志趣相投的老人聚在一起開展豐富的活動。黃槿樹下,80歲的張家福大爺正在給小松鼠喂核桃。“我現在有空就會來瀘江公園散散步,”張家福説,“開遠氣候、環境都不錯,我們老人休閒也有去處,能愜意地享受老年生活。”
從養老到“享老”,是建設幸福開遠的重要一環。
從“數字”教育到“五色”教育 增添幸福底色
在開遠上學的孩子,不只是在課堂上學習文化知識,他們可以奔跑在綠茵場上盡情揮灑汗水,可以在“北斗衛星”班的課堂上同宇宙“對話”,可以在金色大地上收穫自己親手種下的果實……近年來,開遠市創新推進學校“五色”教育,充分激發孩子的天賦,個性化發掘孩子的潛能,讓每一個在開遠上學的孩子擁有幸福的校園時光。
開遠通過專題教育、實地參觀、志願服務和講座報告等系列活動,開展紅色基因傳承教育,涵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幫助其樹立遠大志向。利用高效現代農業園區、石頭坡石漠化治理示範基地、“一山一湖一濕地”、長溝等農林水豐富資源,開展綠色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熱愛自然的意識。開展藍色科技創新教育,助推學校與科協等部門的聯動,常規開展校園科技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深化社會實踐,加強校企科研訪學活動,鼓勵學生走進甘科所、熱電汽循環利用産業園、輕工業園區;有條件的學校成立機器人、北斗、航模、創客等工作室或社團,推進中小學貫通式培養,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思維,增強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開展金色農業實踐教育,帶領學生走進臥龍米業有限責任公司、沃柑種植基地,讓學生在田間地頭、養殖基地、農産品加工廠等參與勞動生産過程,學習耕種、養殖等方面知識及常用農具使用方法,讓學生在出力流汗中深化對現代化農業的認知。開展特色鄉土人文教育,利用開遠市現有諸多鄉土人文教育資源,積極協調文旅等部門,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了解、挖掘鄉土文化,實地走訪人文景點,喚醒學生熱愛家鄉、奉獻家鄉的情懷。
從老開遠人到新開遠人 見證幸福歷史
開遠的幸福説不清、道不盡,這裡不僅留住了土生土長的老開遠人,更是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新開遠人慕名而來,來自福建泉州的商人尤及時就是其中一員。
1998年,尤及時第一次來到雲南,從此與開遠結下不解之緣。“我剛來雲南的頭一個月,跑了昆明周邊的很多縣。來到開遠後,我就決定留在這裡做生意。”尤及時回憶説,當時開遠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好、熱情、氣候不錯。
尤及時在開遠一留就是25年,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現在營商環境、生活環境都比以前好了許多,我在這裡住得習慣、吃得習慣,還交到許多朋友,生活在這裡幸福感很強。”如今他和妻子在這裡經營着兩家瓷磚店,白天做生意,晚飯後到鳳凰山上散步,周末約上好友帶着孩子聚會,尤及時説,自己的生活簡單卻幸福。
開遠這座滇南小城,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着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完善的基礎設施、充足的醫療資源、特色的創新教育、文明的城市風氣、良好的營商環境、宜人的自然氣候、誘人的特色美食、醉人的美麗風光……堅定着他們在這裡生根發芽的決心,新開遠人同樣是開遠幸福生活的親歷者。
夜幕降臨,人們走出家門,漫步在夜風習習的鳳凰山上,沁人的涼爽滋養着每一位開遠人的心田。你若再問他們什麼是幸福,答案便是“幸福在哪?開遠告訴你。”(記者 趙麗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