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
四時更迭,歲月流轉。層層的臘姑梯田褪去金黃,披上五彩斑斕的外衣;桌連桌、凳連凳,蜿蜒數裏,萬人齊跳樂作舞,沸騰山巔之城。此時,綠春之美,在山川的生態盎然,在人文的風情躍動。
哈尼族的毅、彝族的火、瑤族的艷、傣族的俏、拉祜族的剛……綠春世居多個民族,多年來積澱下古樸厚重、熱情奔放的民族文化,其中哈尼族人口占86.45%,是全國哈尼族聚居最為集中的地方,有哈歐、白宏、臘咪、卡多等32個支系,構成了當地多姿多彩的哈尼文化。
近年來,綠春縣大力保護民族文化,發掘、利用文化內涵,全面打造“綠水青山·四季如春”文化生態旅游新高地。
民族風情展演。
11月,綠春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文化旅游節如期到來,展示多彩厚重的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團結交融,帶來發展活力,更展示綠春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各族人民團結奮進、勇於進取的生動實踐。
2004年,綠春哈尼族長街宴擺桌2041席;2023年,擺桌4065席。
2022年,實施“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演出84場。
在雲南省第十三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綠春縣《祈祉》等4個節目獲兩金兩銀好成績。
2022年,完成地區生産總值60.88億元,同比增長2.6%。
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分別達100%和85%。
實施大興鎮松東牛弄等“黨建引領、六村同創”鄉村振興示範村10個,半坡鄉二甫村入選省級鄉村振興精品村,大黑山鎮馬鹿塘新村等6個自然村入選省級鄉村振興美麗村莊。
森林蓄積量2167萬立方米,自然濕地保護率70%,空氣優良率100%。
悠悠歷史 保護傳承煥發光彩
遷徙、梯田、茶與馬幫,栩栩如生的浮雕展現出哈尼族傳統文化特徵;古樸的歌謠、農耕文化物件、不同支系的民族服飾,12個展廳再現了世界哈尼族的生産、生活習俗,原始宗教觀念。作為全省首個以哈尼族文化為主的博物館,綠春縣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哈尼族用於生産、生活、宗教、紡織等的物品3142件。
“開設博物館,是為了做好哈尼族文化研究、保護、傳播工作,除了提供講解服務外,還通過播放視頻、服飾展演等形式,活化利用博物館資源,傳承弘揚哈尼民族文化。”在博物館工作多年的講解員陶秀玲向記者介紹,借助博物館&&,綠春民族服飾展、中國綠春哈尼十月年攝影展、綠春縣民族團結創建成就展等展覽,讓群眾了解綠春文化、愛上綠春之美。
從青藏高原走向四川盆地,由四川盆地來到雲貴高原,輾轉大理,移居昆明,直至紅河南岸,這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遷徙歷史。千年來,哈尼族人憑着勤勞與智慧,開墾出蔚為壯觀的哈尼梯田,創造出充滿生命力的“同尼尼舞”。
一直以來,綠春縣十分重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髮展工作,加大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普查,抓好非遺資源的挖掘和申報工作。截至目前,綠春已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1項,有非遺傳承人87人。哈尼族敘事史詩《都瑪簡收》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眾多文化保護工作者與時間賽跑,蒐集、保護與發展民族服飾、歌舞等,留存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記憶。
在大興鎮坡頭村諾瑪阿美哈尼服飾傳習館內,幾位繡娘跟隨省級非遺傳承人白玉收飛舞針線,精巧的刺繡圖案逐漸躍然眼前。自建館以來,該傳習館已培養了百餘名紡織工藝傳承人,並通過工藝技能競賽、外出交流展覽等形式,不斷傳承弘揚綠春服飾手工藝。
綠春縣文聯主席、諾瑪阿美哈尼服飾傳習館創辦人白者黑一直以來從事哈尼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他&&,轉化文化成果能成為文化“活起來”的有力推手,而節慶活動則是增加文化産品附加值的可選之路。
哈尼族“幹通通”(十月年)、“矻扎扎”(六月節)、“昂瑪突”(祭寨神節),彝族火把節,瑤族“度戒”……大大小小的民族節慶,不斷豐富着非物質文化遺産寶庫,展示豐富的民族文化,讓綠春這座雲上之城如錦繡生花。
五彩霓裳 文化經濟雙重奏
在綠春的街頭或田間,身着民族服飾的男女老少成為這座小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哈彝服裝工作室位於綠春縣大興鎮全星商貿城內,女主人馬梅華正忙着招呼客人。“馬上就要舉辦長街古宴了,來買衣服的客人很多,只能白天做生意,晚上趕制服裝,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兩三點。”馬梅華笑着説,和平日相比,每天店裏的收入能增加四五千元。
自2004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有限公司認證為“天下最長宴席——長街古宴”以來,雲南·綠春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已連續舉辦16年。長街古宴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綠春各族人民一同穿上異彩紛呈的民族服飾,共同慶祝節日。一同舉辦的大型哈尼服飾系列産品展銷會,也深受游客喜愛,每年銷售額達100萬餘元,拉動當地民族服裝産業發展。
千百年來,哈尼群眾用一雙巧手,以色彩斑斕的絲線勾勒出民族生生不息的畫卷。馬梅華作為民族傳統服飾創新的代表,將現代與古典、多民族服飾精華相結合,融入刺繡、色彩等哈尼傳統技藝,製作出一系列有風格、有創意的産品,贏得年輕消費者青睞,更打開了市場,遠銷上海、廣東等地。
如今,綠春哈尼服飾産業正逐步邁上“協會(合作社)+會員”的合作化發展之路,全縣共有哈尼服飾文化企業(經營戶)35家(戶)、哈尼服飾協會1個。
長街古宴的輻射作用不止於此,以節造勢,綠春人氣滿滿。今年長街古宴即將舉辦,綠春縣城的旅館酒店基本已處於滿房狀態。“酒店共有93個房間,早在10月中旬就被訂滿了。”綠春東仰大酒店前&工作人員白曲燕説。
“長街古宴是哈尼族以飲食為主的過年方式,它已經成為挖掘綠春民族文化內涵、展現綠春形象、推動綠春發展的窗口和&&。”綠春縣節慶辦工作人員&&,今年長街古宴將開展歌舞晚會、民族文化展演、旅游促銷、經貿洽談、招商引資、民族文化論壇等20項系列活動,為綠春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多彩民族 文旅融合蓄勢待發
駕車從縣城沿元綠二級路向上爬升,四週逐漸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包圍,不到半小時,便來到戈奎鄉埃倮村委會蝦巴村。沿石階而上放眼望去,連片的茶山、八角、黑老虎種植園生機盎然,成群的麻鴨在梯田裏嬉戲打鬧。
今年以來,蝦巴村挖掘農耕稻作、美食、歌舞文化,流轉群眾土地420畝發展經濟作物,探索出“基層黨組織+農戶+企業”合作模式,打造以勞作體驗、露營、微長街宴為主的農文旅示範村,共帶動務工人員1.5萬人。
“祭龍”儀式神秘獨特、棕扇舞歡快熱鬧、戈奎魔芋做工精細。古樸悠遠的歷史文化與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在這裡相遇,原生態的自然美景與觸動舌尖的濃郁鄉味在這裡散發出誘人氣息。今年,戈奎入選2023年至2025年度“雲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通過打造農文旅融合産業,吸引人員回流,為當地傳統産業發展提質增效,眾多體驗感豐富的項目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游客都能感受鄉土情緣,助力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戈奎鄉黨委書記白永生介紹,借助本次長街古宴,當地還將推出探秘徒步活動,持續展現蝦巴良好的生態風貌與獨特民俗文化。
綠春縣副縣長李吉芳説:“長街古宴體現了哈尼族人民勤勞樸實、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是整個哈尼民族農耕文化的縮影。如今長街古宴已成為宣傳綠春的文旅品牌。”
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是綠春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點。近年來,該縣以核心景區、重大項目、重點村鎮、優秀作品為載體,打造和美村莊大興鎮牛弄村,完成三猛鄉臘姑村茶旅融合田園綜合體規劃方案等,加快形成融合發展新舉措、新機制、新業態、新模式,延伸文化旅游産業鏈,着力構建文旅融合發展大格局。2023年上半年,綠春縣共接待游客99.7萬人次,完成旅游總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20%。
“為持續深化文旅融合發展,擴大民族文化影響力。綠春將依託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優勢,利用各民族節慶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等資源,繼續做大做強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李吉芳説。 (記者 劉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