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豐收
自2017年上海市普陀區對口幫扶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以來,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44億元,實施東西部協作項目170個,以真心實意的付出、真金白銀的投入、真抓實幹的作風,在人才交流、勞務協作、教育幫扶、醫療援助、産業協作等領域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幫扶協作機制,激活祿勸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上海普陀區已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44億元
實施東西部協作項目170個
國內首個高原內陸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南美白對蝦項目正式運行
中藥材種植面積保持在10萬畝以上
糯溝細鄉村振興精品示範村項目帶動5600余名群眾受益
項目建設 拓寬群眾致富路
戶外運動廣場、風雨棧橋、天幕帳篷營地……自從被選入東西部協作援建幫扶項目地後,新山村不僅打造了網紅小院,還成為祿勸縣雲龍鄉産業振興和鄉村建設的助推器。
新山村入選的糯溝細鄉村振興精品示範村暨農文旅融合項目,同時也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該項目分3期建設,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可為低收入戶、監測戶和周邊農戶提供200個就業崗位,直接帶動周邊農戶5600餘人獲益。
“項目盤活了村裏的閒置資産,今年村均分紅預計突破10萬元,拓寬了脫貧群眾增收致富路。”雲龍鄉黨委書記楊麗芬説。
在屏山街道綠槐村南美白對蝦項目基地內,數10個養蝦池正在作業。這是國內首個高原內陸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南美白對蝦項目。作為一種綠色健康的養殖模式,依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專業技術團隊的技術支持,項目彌補了雲南作為內陸地區難以品嘗到鮮活海蝦的市場空白。
該項目於2021年12月建設,2022年10月建成3套南美白對蝦循環水養殖系統,並投入運營,每套生産線14個池子,一池可養殖300公斤左右的蝦。目前,3條新的生産線已試運行。
“市面上的南美白對蝦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9%左右,我們養的蝦蛋白質含量高達21.9%。”南美白對蝦項目負責人劉永梅説,不僅如此,整個養蝦過程還實現零排放。
項目建成後,産權歸村集體所有,出租給意向合作企業,按照“村集體+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運營,預計為全縣內低收入戶、監測戶和其他農戶提供45個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3萬元至4萬元;流轉40戶農戶土地,每戶年增收3000元,直接帶動周邊450戶農戶1600人受益。
“項目從去年3月運作以來,給我們村帶來25.2萬元的村集體收入。”綠槐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繼貴説。
産業造血 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
除了投入資金援建項目輸血,普陀區還通過産業造血讓一個個小山村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位於中屏鎮中屏村委會的火本村小組,是該鎮保存較為完整的彝族聚居傳統村落,也是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鄉村振興試點試驗示範項目村。該村大力發展特色産業,以大飛燕為代表的特色花卉遠銷省內外,佔鬥南花卉市場的85%,並榮獲市級“一村一品”示範村稱號。依託花卉種植,該村建設倉儲點3個、冷鏈物流2個,構建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産供銷全鏈條。
“下一步,我們將發展車厘子種苗、野生菌加工等項目。”中屏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韓敏説,讓群眾從入股分紅到自己幹,由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轉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轉龍鎮天麻種植基地眼下正處於收穫季節。村民們戴着手套,將一個個胖嘟嘟的天麻從松軟的泥土中扒出。林下種植産業讓當地群眾實現了“林下摘金”。
近年來,祿勸縣把中藥材産業作為縣域經濟主導産業來抓,人工栽培中藥材品種達60余種,種植面積始終保持在10萬畝以上,是昆明市“一縣一業”中藥材示範縣和雲南省重點幫扶“一縣一業”示範創建縣。“轎子山”牌烏天麻獲評2021年昆明市綠色食品“十大名藥材”,天麻産業已成為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支柱産業之一。
“今年種了3000余畝,畝産1.2噸左右。因為天麻素含量高,今年天麻的市場價格是外省價格的5倍左右,統貨價格每公斤100元左右。”昆明鴻垚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冷啟波介紹。
雲品出滇 助優質農産品走出去
在祿勸縣鄉村振興農産品集採中心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着天麻、竹蓀、銀耳、人參果、蕎面粑粑等當地特色農産品的介紹。來自全縣17個鄉鎮街道及鄰近的幾個縣(區)的400多個農特産品進行包裝後,擺滿集採中心的貨架。
該中心位於鳳家古鎮內,佔地500平方米,於今年1月4日揭牌。這是祿勸縣首個集展示、銷售、直播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振興農産品集採體驗中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公司+合作社”的模式,一樓為農産品銷售展示專區,二樓為電商直播專區。該中心的投入使用,有效助推祿勸優質農産品從田野走入市場。
“在普陀區援滇幹部幫助下,祿勸農産品走出深山,遠銷上海。”祿勸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監事會主任楊成軍介紹。在對口幫扶過程中,祿勸縣累計組織40余家本土農業企業赴上海參加農特産品展銷會。同時,推動祿勸農業企業參與“百縣百品”申報評選,共認定龍頭企業12家,認定産品20款。
如今,在東西部幫扶協作機制的助力下,祿勸優質牛羊、生鮮産品、特色水果、野生菌等農特産品走向上海市場,助推更多雲品出滇。(記者 黨曉培 見習記者 隋鑫 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