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跟隨“行在鄉村 游在路上”最美自駕精品線路媒體車隊走進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綏江縣等地,駛入鄉村路、體驗路文化、挖掘路價值,感受交通發展給昭通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條條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分佈在廣袤的烏蒙大地上,打破區域隔絕、破除地理屏障,連接起生機勃勃的鄉村。
走進交通巨變新圖景
昭通市鹽津縣豆沙古鎮,沿着陡峭坎坷的石階往下,秦五尺道上深達三四寸的馬蹄印再現了昔日南方絲綢之路的繁華。
站在石門關放眼望去,映入眼簾的是獨一無二的天然交通博物館,秦五尺道、關河水道、內昆鐵路、昆水公路、水麻高速公路交會於此,造就了“一眼兩千年、五路跨雄關”的圖景,也成為昭通交通發展最直觀的縮影。
“豆沙古鎮又被稱為交通帶來的古鎮,五道並行的奇觀和交通的發展,為豆沙鎮吸引和帶來了許多游客,今年中秋國慶期間就迎來了10多萬游客。”漫步在豆沙古鎮,鹽津縣委書記楊仕翰向記者講述着鹽津縣的交通發展變化。
楊仕翰介紹,古代的鹽津,因山路水路而興。如今的鹽津,也將再次因交通而復興。近年來,鹽津縣交通建設不斷加快,從過去的“路不通、道難行”到如今的“四通八達、暢行無阻”,通行條件發生了根本的飛躍,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無窮活力。
像豆沙古鎮一樣因路而興的,還有綏江縣板栗鎮羅坪村蝴蝶苗寨。
“從千年古鎮到特色苗寨,公路見證了羅坪村的華麗蝶變。”板栗鎮黨委書記李仁鋒用“三次蝶變”來形容交通為苗寨帶來的變化。
第一次是2008年,當地啟動“雙茶線”提升改造,同步實施羅漢坪水庫移民,22戶100人從木頭房住上了抗震安居房。
第二次是脫貧攻堅期間,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村裏建起了硬化路、衞生廁所、污水集中處理等基礎設施,81戶334位居住在閉塞山地的群眾住上了“鄉村別墅”。
第三次是2018年脫貧摘帽後,“雙茶線”鋪上了瀝青,走上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羅坪村建設“蝴蝶苗寨”,打造起康養旅游目的地。
“村裏還修建了13公里竹産業道、35公里採筍道,産業發展也有了盼頭。”李仁鋒説。隨着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旅游資源的開發,羅坪村蝴蝶苗寨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已成為集康養度假、鄉村旅游為一體的AAAA級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
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日趨完善的農村公路,給昭通群眾出行帶來多樣化的選擇,也為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要想富,先修路”的普遍共識,“交通興則百業興”的美好展望,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從威信縣城出發,媒體自駕車隊沿舊水公路行駛至水田鎮,一路經過水田花房子會議會址、紅軍長征過雲南紀念園、崖上石寨等地,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新圖景躍然眼前。
“當地特産臘肉包郵到家,上鏈結!”在龍洞村“崖上石寨”的中心廣場上,年輕主播正熱火朝天地進行電商直播帶貨,當地的臘肉、蜂蜜、魔芋等土特産,搭上電商快車售往各地。
水田鎮鎮長桂世芬向記者介紹,因大山阻隔,村子偏居一隅,村民大多就地取石建房,故而形成了獨特的石房景觀,被稱為“石頭寨”。
為改變“路不通、民不富”的困境,當地村民齊心協力打通了公路,串聯起花房子會議會址等景點,形成紅色旅游內循環,群眾逐步發展起了民宿經濟、餐飲服務、娛樂休閒、電商直播等産業,吃上了“旅游飯”。
鎮雄縣芒部鎮松林村,農村公路的修建也徹底改變了松林村“好個野登壩,泥巴糊起胯。媳婦找不到,姑娘往外嫁”的尷尬境地。
松林村屬於高海拔少數民族雜居山區,以前是水、電、路不通的死角地帶。現在的松林村,農村公路把每家每戶都串聯起來,村裏産業也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了以蔬菜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産業,成為鎮雄縣有名的“菜籃子”基地。
“路沒修以前我們都要穿水鞋,趕集都沒有車坐,很不方便,早上出門買點東西,要天黑以後才能到家。”村民宋樹高介紹,自從路修好後,村民進城趕集、運送物資等都很方便。現在村子裏還有了公交車,只需要5元錢的車費就能坐車到縣城。種植的蔬菜也有大貨車來拉,不愁銷路。
一個個交通巨變的鮮活故事,不斷在烏蒙大地上演。昭通市農村公路實現從過去的泥水路到水泥路,從斷頭路到致富路的大變化,正成為交通助力美好生活的生動樣板。(記者 李承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