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塊、搭架子、放菌包……連日來,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新寨村的村民們在龍川江畔的田地上栽種木耳,過上1個多月,黑黝黝的木耳就能迎來大采收。
近年來,龍江鄉新寨村堅持“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産業鋪路”的發展思路,在鞏固水稻、玉米、茶葉、烤煙等傳統産業的同時,將黑木耳種植、楓鬥加工等作為重要的特色産業、優勢産業和富民産業,以産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剛剛栽種好的木耳(11月4日攝)。龍陵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小木耳”種出“大文章”
新寨村屬於山區村,全村呈立體氣候,山頂冷涼,半山溫暖,山腳炎熱。居住在山腳、山腰的部分村民因地制宜,採用“黑木耳+”的輪種方式,實現了季季有産出、季季有收入。
“烤煙收完種水稻,水稻收完種木耳……只要我們舍得出力氣,土地就不會偷懶。”村民沈富連邊説邊將菌包整齊擺放到架子上。
村民沈富連栽種的木耳(11月4日攝)。龍陵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當地通過黨建引領、龍頭企業助推,加快推進“木耳良種化、栽培標準化、菌園生態化”生産基地建設,確保黑木耳高效發展、黑木耳種植戶增收致富。去年實現産值200余萬元,今年全村計劃栽種木耳50畝。
“小茶葉”闖出“大市場”
多年來,新寨村山上主要以發展茶葉為主。
村民正在安裝揉茶機(11月4日攝)。龍陵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目前,全村茶葉種植面積已達2120畝,種植農戶350戶1500餘人,4 個粗製茶廠的從業人員有40餘人,帶動全村茶農實現經濟收入500余萬元。
“小楓鬥”扭出“大名堂”
“大家注意,石斛要扭成螺螄狀,中間大、兩頭小,飽飽滿滿的,扭出螺紋型。”連日來,在龍江鄉新寨村石斛楓鬥加工廠裏,許多村民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提升楓鬥加工技能。
剛剛扭成的楓鬥(11月4日攝)。龍陵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如今,新寨村共有400餘人從事石斛楓鬥加工,每年楓鬥加工實現經濟收入100萬元,呈現出了“家家加工楓鬥、戶戶實現增收”的好“楓”景。
全家齊上陣,楓鬥“扭”起來(11月4日攝)。龍陵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除了木耳、茶葉、楓鬥加工外,新寨村的“小菜園”也托起了“致富夢”。適宜的氣候、充足的陽光,使得新寨村常年産出生薑、無筋豆、辣椒、茄子等蔬菜。2023年全村種植蔬菜70畝,已實現産值30萬元。
無筋豆已經爬上豆架(11月4日攝)。龍陵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發展特色産業、優勢産業和富民産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的抓手。”新寨村黨總支書記沈家相&&,下一步,新寨村將積極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推動綠色農業發展,進一步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經營管理的有效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將黑木耳、茶葉、石斛等當地特色農産品直接、便利地銷售出去,從而提高農民收入。(完)(徐靜 張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