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尼汝村一年一度的祭山跑馬節如期而至。藏族、傈僳族等各族群眾穿着民族服裝,帶着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美食從四面八方趕來。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是傳統村落的魅力所在;文化傳承、宜居舒適,也是傳統村落的發展目標。
來到雲南省香格里拉市洛吉鄉尼汝村,記者看到,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這一傳統村落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融,村裏基礎設施、服務功能不斷改善,因地制宜發展的特色産業正在為村子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留住古村的生態底色
汽車從香格里拉市區駛出,經過3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尼汝村。近年來,有不少徒步愛好者卻熱衷於走另一條路線——從普達措屬都湖徒步18公里前往這裡。
尼汝村位於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並流”核心區、香格里拉腹地,海拔2705米,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秀美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再加上原生態的環境,使得尼汝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專家讚譽為“世界第一村”。
徒步者一路經過屬都湖、德吉牧場、七彩瀑布,沿途有色彩變幻的林海、各色野花的草甸……“我和團隊成員們早在多年以前就探訪過尼汝村,並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年再次探訪,尼汝村依然保留着原生態的風貌。”從昆明前來的徒步愛好者讚嘆不已。
據了解,尼汝村海拔落差大,生物群落隨氣候環境變化而不同,植被茂密、珍禽異獸多。同時,保存完整的民族文化和淳樸的民風,給這裡戴上了“秘境尼汝”的桂冠。
生態環境好,保護工作更不能落下。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尼汝村便啟動了保護性建設——保綠色發展的生態本底,留古村肌理和傳統文化。“我們在村裏開展植樹造林、清淤排澇、生態圍欄改造等活動,將保護生態納入了村規民約管理。”尼汝村村委會主任楊世榮説,通過積極調動,讓村民們不斷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
近年來,尼汝村啟動封山育林項目4.5萬畝,種植雪松、蘋果、雪桃、紫李子等林木1.36萬株。村裏還與每家每戶簽訂森林防火責任書,落實生態護林員到田間地頭,設置森林防火檢查站,實現連續8年無森林火情。
旅游帶活傳統村落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詩畫意境,是人們對美麗鄉村的印象和嚮往,而這也是尼汝村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尼汝持續強化保護和發展,用獨特美景、傳統文化讓這個傳統村落,煥發屬於自己的勃勃生機。
每年藏曆九月十五日,尼汝村都會舉辦祭山跑馬節。每逢此時,藏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群眾成群結伴,穿着民族服裝,牽着馬兒,帶着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美食,來到神格神山腳下聚餐、載歌載舞,慶祝豐收。
2022年,藏族祭山跑馬節被批准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每年的祭山跑馬節,都會吸引很多攝影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前來,他們不僅可以體驗到美景,當地傳統民俗也是一大亮點。”洛吉鄉黨委書記魯茸達瓦介紹,“我們借助尼汝村特有的自然風光、文化底蘊等資源優勢,將其轉化為發展的強大動力,促進鄉村旅游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為特色文旅品牌打造提供新方向。”
牧場變景點、民房變民宿、産品變商品、村民變嚮導,如今,尼汝村打造了屬都湖、七彩瀑布、南寶牧場3條精品徒步路線。
彭飛是尼汝村村民,他經常為到訪尼汝村的游客們提供嚮導和講解等服務。他&&,家鄉秀美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原生態的環境值得讓更多人看到。希望通過自己和其他當地嚮導們的努力,為家鄉旅游業發展作出貢獻,同時向到訪游客傳遞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守護這片純凈美好的綠水青山。
多措並舉助農增收
在村民郭少青家新建的藏式民居裏,主人熱情地分享自己的幸福。
郭少青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文旅局工作,退休後被村民選任尼中組組長。據介紹,他們小組37戶村民,幾乎每家都會飼養牦牛和藏香豬。“近幾年,村裏對牦牛品種進行改良,價格也不斷提高,村裏大多數人靠養殖牦牛每年收入能達1.8萬元。”
近年來,通過政府補助和合作社自籌,尼汝村共投入24萬元推進“一村一品”牦牛(肉牛)特色養殖優質品種改良項目,帶動村民發展牦牛産業。“我們每年都要召開産業發展座談會,村黨總支還牽頭制定産業發展規劃,培育扶持農民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企業)+農戶’等方式,帶動群眾增收。”楊世榮説。
下一步,尼汝村將把鄉村旅游作為産業發展的重點內容。計劃通過黨建引領鄉村旅游的模式,以“服務接待中心+牽馬協會+農戶”擦亮鄉村旅游名片,並積極依靠組織保障、上級資金保障帶領本地客棧、農戶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享受紅利。(記者 劉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