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9月23日電 題:“湖泊革命”推動“稻魚雙豐收”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黃韜銘
23日是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星雲湖畔,慶祝豐收節的系列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着——
稻田漁場內,多名釣魚比賽參賽者在田埂邊專心垂釣,時不時傳來有魚兒上鉤的輕呼聲;
徒手摸魚活動熱鬧非凡,家長帶着孩子挽起褲腿、俯下身子,體驗農事之樂,場面一派“魚躍人歡”;
田邊大棚裏,一桌桌民俗長街宴豐盛美味,人們把酒言歡,共慶豐收、分享喜悅……
圖為參加豐收節釣魚活動的人們。(玉溪市江川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這裡是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海滸社區。站在田埂上,遠處白鷺翔集,連片的金黃稻穀隨微風搖曳,沙沙作響;近處魚兒在水田裏穿梭,時不時翻涌起水花朵朵。
一幅“稻魚雙豐收”的畫卷正徐徐展開。但一年多以前,這裡卻是另一番光景。
海滸社區就在星雲湖邊上,農田曾經是蔬菜主産區,化肥農藥使用量大。“之前田裏都是黑泥巴,雜草叢生,連魚的影子都見不到。”海滸社區居民宋政六説,“得虧這兩年玉溪市啟動了‘湖泊革命’,才讓生態明顯改變。”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玉溪市獨佔其三,守護好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是職責所在。近年來,玉溪市縱深推進“湖泊革命”,以系統化治理理念,推動“三湖”流域常態化保護、長效化治理、綠色化發展。
玉溪市湖泊管理局局長宋成傑介紹,玉溪市以減少入湖污染負荷為核心,精準治理城鄉污水,全力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收處生活垃圾,不斷改善湖泊水生態,深入抓細抓實星雲湖保護治理。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方面,實行作物正負面清單,持續調整種植結構,分類推進農業基地建設,同步探索漁業資源改革,加快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發展。
圖為經過生態治理後的星雲湖。(玉溪市江川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其中,星雲湖所在的江川區發動群眾改種水稻等環境友好型作物,對稻田養魚戶進行政策、技術扶持,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截至今年7月,星雲湖流域已種植環境友好型作物10.19萬畝,開展土著魚增殖放流73.6萬尾。
“稻魚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正落地生根。調整種植結構後,有效消減農業面源污染,改善水域生態環境,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
如今,湖邊田地稻穀金黃,魚肥水清。“現在田裏各種魚都有,變化特別大。”海滸社區黨總支委員李源説,“星雲湖水質明顯好轉,越來越多鳥類在此棲息,還有一些觀鳥協會的人專程來拍照。”
圖為海滸社區種植的生態水稻。新華社記者 黃韜銘 攝
生態環境改善,村民的收成越來越好。“我們社區今年種了220畝生態水稻,分4次投放鯉魚、鯽魚、草魚、大頭魚等多種魚苗3800公斤,以稻養魚、以魚促稻。”海滸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正江説,“目前稻穀畝産500公斤左右。按現在的市場價算,魚也能賣七八萬元,可謂‘稻魚雙豐收’了。”
農文旅産業也逐步發展起來。海滸社區在政府支持下打造“108農文旅融合示範基地”,以田園綜合體項目發展鄉村旅游,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還壯大了集體經濟。
海滸社區的豐收場景是玉溪諸多沿湖村莊的一個縮影。今後,玉溪將繼續大力推進湖泊治理工作,推動沿湖農業轉型發展,探索“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從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