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縣彝米水鄉民宿。
近年來,昆明市依託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彩的人文景觀、獨特的民族風情,以提供政策支持、優化營商環境等為手段,積極探索“民宿+”和“+民宿”新業態,創特色、鑄精品、樹品牌,全力推進民宿産業發展。
“多元化+集群式”構建民宿新格局
隨着文旅産業的快速崛起和城市面貌的持續改善,近年來,昆明的民宿早已不限於居住功能,許多民宿或是玩起了跨界,將文化搬進來;或是打造場景,將意境融進去,吸引了眾多游客。
昆明盈闕·百年老宅·精品度假酒店坐落於市中心的昆明老街,是雲南傳統“一顆印”民居宅院。現代化的設備與老四合院舊時光在這裡相撞,在鬧市裏佈置了一處寧靜安謐的泊心之所。“一連串時間空間用心營造的驚喜,將成為我旅程中重要的回憶。”來自上海的游客黃明俊感嘆。
石林彝族自治縣彝米水鄉是一家以彝族特色為主題的休閒山莊,主營彝族特色主題餐廳和彝族特色主題客棧。客棧共有24間,以彝族的支系名稱來命名每間客棧,讓客棧充滿了彝家氣息。來自湖北的游客林靈説,孩子們明年還想來。
民宿舉辦的夜間民族文化活動。
位於雲南民族村的民宿雲園湖居酒店,房內、過道、餐廳、藝館、紫陶館、庭院陳列的各類擺件、字畫、石雕等極具藝術價值,文化內涵豐富深邃,成為酒店的亮點。
西山區26Life族跡輕奢·民族體驗客棧,把雲南26個民族“裝”進房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能一站式體驗民族風情。
盤龍區千尋墨問·禪意酒店借鑒禪意文化的理念,融入恬淡中和,翰墨飄香的漢唐風格,倡導體驗生活、品味文化的現代生活理念。
“多元化、集群式發展,既是昆明民宿的現狀,也是未來的趨勢。”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作為旅游新業態,民宿産業是推動文化和旅游消費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深化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成為推動旅游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的引爆點。
政策帶動下的“民宿+”和“+民宿”
近年來,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積極探索“民宿+”和“+民宿”新業態,&&一攬子政策,把民宿産業打造為富民強村的幸福産業,把民宿經濟培育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昆明市相繼&&《關於促進旅游市場主體倍增培育計劃》《昆明市旅游民宿服務規範》《實施旅游革命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積極推動環滇建設,鼓勵引導民間資本,成線路、按片區布局,將建設一批集吃住游購娛為一體的住宿目的地。各縣(市、區)相應&&扶持政策,其中官渡區對評上甲、乙、丙級民宿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獎勵補助20萬元、15萬元、10萬元;滇池度假區對評上甲、乙、丙級旅游民宿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獎勵補助30萬元、20萬元、10萬元;安寧市對評上丙級旅游民宿的企業,一次性補助5萬元。
可以看星空的民宿房間。
一系列標準化、規範化政策的制定與發布,讓昆明民宿業成為具有雲南標識度的文旅“金名片”。2022年,昆明共有22家民宿被評定為國家丙級旅游民宿;今年,23家民宿推薦申報國家丙級旅游民宿。同時,成立創建甲乙級旅游民宿工作專班,在“十四五”期間,申報評定等級旅游民宿不少於56家,其中甲乙級旅游民宿各不少於1家。
昆明以特色民宿為依託,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帶動當地村民就業。通過旅游開發公司實體運營,對部分村落房屋進行提升改造,引導村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設民宿客棧,組織村民大力開展民族文化、民族服飾和“民族刺繡+民宿”“農特産品+民宿”等主題新業態,讓旅客走進來、住下來,真正實現商品走出去、文化興起來、村民富起來、鄉村強起來的美好願景。
未來,昆明市將進一步豐富民宿經營業態,引導文藝演出、戶外運動、生態觀光、鄉村生活、養生度假、懷舊體驗等旅居要素與民宿發展有效融合,探索“民宿+演藝”“民宿+非遺”“民宿+文創”“民宿+書屋”“民宿+民俗”等融合發展方式,培育形成一批“民宿+”融合型新興業態。(記者 黨曉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