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拍攝的史迪威公路北線雲南騰衝市猴橋鎮猴橋社區檳榔江上的涵拱橋。新華社發(龔祖金攝)
新華社昆明9月2日電(記者丁怡全)傍晚,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省騰衝市猴橋口岸車輛仍然川流不息。在工作人員引導下,中緬兩國物資正“雙向奔赴”:緬甸的香蕉、西瓜等新鮮水果出口至中國,中國生産的百貨、建材等發往緬甸。
目前,中國昆明至猴橋口岸已實現全程高速,從猴橋口岸出境後,沿騰密二級路行駛約200公里,就到了緬北重鎮密支那。“這是中國和緬甸之間一條便捷的陸路大通道。”騰衝市口岸管理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李建萍介紹。
時鐘撥回到20世紀中葉,始於印度東北部雷多,途經緬甸密支那、中國騰衝終到昆明,這條長1700多公里的公路被稱為中印公路,它還有另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史迪威公路。
8月11日拍攝的史迪威公路北線雲南騰衝市猴橋鎮猴橋社區檳榔江上的鋼索橋。新華社發(龔祖金攝)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派約瑟夫·史迪威出任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同時也是中緬印戰區美國部隊最高司令官。
為滿足抗戰需要,中美兩國商議決定,除駝峰航線外,仍然需要從地面打通一條陸路通道。
1942年12月,中印公路開工,中方組織修建,美軍技術配合。冒着槍林彈雨,軍民齊心協力修建公路,在極其艱苦的修築條件下,一條戰時的國際交通運輸通道在極短時間內橫空出世。
1945年1月,中印公路修通,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陸上國際封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世聞名的軍事運輸線。為了表彰史迪威將軍對中國抗戰的貢獻,中印公路又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這條路為中國抗日戰場輸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是名副其實的“抗日生命線”。
8月31日,游客在雲南騰衝市滇西抗戰紀念館史迪威公路展廳參觀。 新華社發(龔祖金攝)
2021年,史迪威公路博物館在雲南騰衝落成,展出史迪威公路各類相關珍貴文物5000余件。二戰時期的美式道奇汽車、威利斯吉普、各類修路工具……一件件展品默默地訴説着中美兩國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爭取世界和平並肩戰鬥的崢嶸歲月。
“史迪威公路”連接着中國、緬甸、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儘管這條路上一些路段和橋梁損毀,但中、緬、印之間沿此路進行的民間貿易從未間斷。
2004年,中國出資對騰衝至緬甸密支那段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後,從雲南騰衝到緬甸密支那200公里的路程由約8個小時縮短至約3個小時;2020年底,騰衝至猴橋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標誌着雲南省會昆明至保山市猴橋口岸實現全程高速……
“史迪威公路”是中國走向南亞大市場最便捷、最具經濟吸引力的陸路大通道之一。“接下來,在建設和提升‘史迪威公路’的同時,可以推動這條公路不斷延伸,構建一條更加開放、更具活力的陸路通道。”雲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范玉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