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8/26 16:22:04
來源:新華網

非遺傳承人丁紹榮:舞動韻律,喚活傈僳族打歌之魂

字體:

  伴着葫蘆笙的悠揚旋律,丁紹榮舞步輕盈,或躍或踏,或轉或閃,如泉水般的動態與笙聲交織融合,這便是傈僳族打歌的獨特風采。

  今年39歲的丁紹榮是雲南省永平縣傈僳族打歌第五代傳承人,也是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傈僳族葫蘆笙演奏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從山上採菌歸來。梳着一條長辮,戴着一對銀色耳環,着裝簡單卻難掩藝術氣質。

  丁紹榮自幼在火塘邊長大,祖輩喜吹拉彈唱,因而也培養出他對傈僳族歌舞樂器的深厚感情。初中畢業回家後,他便開始跟隨家中老人學習樂器製作與演奏技巧,在老一輩的悉心教導下,丁紹榮不僅習得了傈僳族傳統樂器的製作和演奏技巧,也熟練掌握了傈僳族傳統打歌技藝。

  從祖輩處學到一身民族技藝後,丁紹榮決定先離開故鄉到外面闖一闖,他曾先後在福建、廣東、雲南民族村、大理古城、麗江古城參加過各類民族文化展演活動。見識與歷練之後,丁紹榮最終選擇了返鄉,回到熟悉的土地繼續傳承自己熱愛的民族文化。於他而言,發揚傈僳族打歌傳統並帶動當地民眾積極參與,完全源於自己的一腔熱愛。非遺傳習所的建設並不能為他帶來經濟收益,如今,丁紹榮一家也與當地大多數農戶相同,主要通過種植苞谷,養殖豬、雞等家畜來獲取經濟收入。而他的妻子則在麗江古城做著景區講解員。

圖為丁紹榮表演葫蘆笙演奏與傈僳族打歌技藝。(張藝馨 攝)

  丁紹榮回憶道,過去傈僳族生活簡樸而自足,男子上山打獵,女子在家織布教子。夜晚,由於生活條件限制,休息空間有限,大家便會將僅有的空間留給老弱者,其餘人則開始圍着篝火打跳,盡情享受着歡樂。當些許疲憊時,主人家也會慷慨地分享出自己珍藏的美酒供客人享用,酒飲結束後,打跳繼續,直到天明。過程之中,不乏會有青年男女彼此産生情愫,最終造就姻緣。

圖為丁紹榮在傳習所講述過去的故事。(李根延 攝)

  現如今,傈僳族打歌雖不如過去般盛行,但每逢節日或喜事,村民們仍會聚在一起打跳。民族文化的氛圍也使得本地的傈僳族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打跳技能。而對於其他感興趣的民眾,傳習所則通過開展培訓、送戲下鄉等方式傳承打歌技藝。如今,傳習所每年組織1到2期打歌培訓班,並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開展“送戲下鄉”活動,為鄉民們奉上少數民族的文化盛宴,也通過“民族文化進校園”等方式,利用學校的大課間將傈僳族打歌文化帶入校園,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並學習傈僳族打歌技藝。

  “傈僳族打歌中最複雜的舞步共有72步,對於初學者而言難度較大,因此需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學習。”表演過後,丁紹榮便介紹起打歌步伐,而雖然目前參與傳習所培訓的人數已過百,但最終學成72步法的僅有20餘人。

  對於丁紹榮而言,非遺的傳習不僅是出於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熱愛,更是一種使命和責任感。面對當前的民族文化保護現狀,丁紹榮也有自己的擔憂:“如今我們的民族文化已經丟失了太多,到下一代時或許連我們的語言都將失傳。”然而,也正因有了丁紹榮及眾多非遺傳承人的不懈堅持,守護精髓並用心傳授,古老的智慧與技能方得以煥活與傳承,民族的非遺文化方得以代代延續,生生不息。(沈逸寒、張藝馨)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