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8月10日電 題:雲南龍陵:一株石斛裏的致富經
新華社記者黃韜銘
雲南省龍陵縣的石斛種植戶李仁昌最近幾乎住在棚子裏,常常一大早就出門,晚上九點以後才到家。除了照看自己種的20多畝紫皮石斛,作為龍陵縣石斛協會副會長,他還會去其他農戶地裏幫忙看病蟲害,多的時候得跑十來家。“是很累,但日子充實有奔頭。”他笑着説。
龍陵縣素有“滇西雨屏”之稱。涼爽的氣候和充足的降雨為石斛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2022年,龍陵石斛種植面積達39000畝,鮮條産量達9000噸,已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但一開始,當地石斛産業發展並不順利。
“20世紀90年代剛開始推廣的時候,沒什麼人願意種。”李仁昌回憶説,由於當時大部分農戶對石斛的生長條件不甚了解,種苗播種、移栽等各方面技術粗放落後,石斛産量很低,“差不多只有現在的一半。”
為更好推動石斛産業發展,當地政府拿出專項資金改進種植技術。一段時間下來,石斛産量漸有起色,農戶們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並不斷摸索更科學的種植方法。
建起大棚,控溫調濕;定期除草,防病蟲害……多年來,農戶們逐步摸清了石斛的生長特性和種植規律。
鮮條産量提高,産業鏈也在延伸。如今,楓鬥加工也成了農民增收的重要産業。“有的農戶白天管護自己種的地,晚上就到楓鬥加工廠幫忙。”龍陵縣石斛研究所所長周瑩説,“五斤鮮條能加工出一斤楓鬥。村民們不用外出,在家門口的加工廠裏就能工作,每天至少能多賺五六十塊錢。”
加工後的楓鬥,還能用於石斛切片等精深産品的生産。“通過提質增效,石斛的營養價值得到更大程度開發,原漿、養胃茶等多個系列的産品銷量都很好。”石斛加工企業“品斛堂”副董事長李祖宏説。
直播帶貨也逐漸在龍陵發展起來。龍陵縣青年蔣德凡之前在外闖蕩,曾有電商帶貨的工作經驗。一直心繫家鄉的他,幾年前返鄉創業,在直播&&賣石斛花。“我們基本上是以較高的收購價跟本地農戶拿貨,通過直播帶貨,讓他們手中的石斛更有價值。”蔣德凡説。
目前,蔣德凡和他的團隊已經研發了20多個新的石斛花品種,明年就可以下地,為農戶們提供更多的種植選擇。“新品種會免費給老百姓種,種出來後以較高的定價回收。”蔣德凡説,“把石斛花的銷路打開,家鄉百姓的收入會越來越高。”
如今,石斛産業已成為龍陵的一張重要名片。2022年,龍陵石斛全産業鏈産值達58.5億元,全縣共有6.5萬餘人從事石斛産業相關工作,其中覆蓋脫貧戶2萬餘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