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7月30日電(李瀅瑩、閆夢、賀子涵、肖穎、易愛竺、雷江玥、白旭)背包、扇子、風鈴……左玉偉的店裏挂滿了精緻的竹編産品。一根根竹絲在這位手工藝人的手中來回飛動,經緯交織。
左玉偉做竹編。
在這個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東蓮花村的竹編工藝展示店,從簡單牢固的生産生活用品、圖案精美的傢具擺件到精巧別致的工藝品,無不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我蒙上眼睛也能削竹破篾。”52歲的左玉偉説。與竹編技藝相伴數十載,他坦言,這種熟練是靠日復一日的練習換來的。“你看手上千百道的口子都是被竹子劃傷的,有的結痂沒長好又被劃傷了。”他伸出手給記者看。
左玉偉挑選竹子。
左玉偉出生在一個篾匠家庭,祖輩多從事竹編手藝。他8歲就開始學習竹編,很快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篾匠。
上個世紀80年代,竹編産品很受歡迎,然而隨着塑料日常用品的興起,竹編産品逐漸被替代,很多工匠放棄竹編技藝外出打工。
左玉偉也不例外。在90年代的外出務工潮中,他輾轉上海、江蘇、廣東等地工作。但他心中還是不能割捨對竹編的牽掛,於是每看到商鋪裏的工藝品、路人的背包,他都會記在心中,想著將這些現代元素融合到竹編産品中。
“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自由。”他説。於是,他外出打工兩年後,決定回到村子裏繼續老本行,並在傳統的竹編方法上“耍花樣”。
經他之手,茶桌、果籃、字畫被做成各式各樣的竹編産品,時尚環保又具有煙火氣。
左玉偉製作的竹編工藝品。
同時,左玉偉意識到竹編産品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要做大做強必須“抱團取暖”,“給農民看到發家致富的希望”。於是他萌生了建立合作社的想法。
起初他家裏人不支持,認為這是將自己的“飯碗”拱手相讓。但左玉偉堅持自己的想法。
2010年他與其他5位手藝人共同成立了巍山縣左氏工藝竹編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製作竹編的手藝人提供統一的銷售渠道,形成集原材料預處理、加工、精品製作、展示銷售於一體的運營模式。發展至今十餘年,合作社的竹編産業規模不斷壯大,帶動全村20戶參與産業發展,吸引了50多名外地學徒前來學習。
網購興起後,左玉偉嘗試把合作社的産品通過微信、抖音&&進行銷售。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些竹編産品很搶手,帶來了更多收入。多數産品遠銷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目前,合作社每位社員的年收入都有10萬元以上,學徒的年收入也有8萬餘元。
左玉偉還通過網絡&&發布竹編視頻,推廣竹編手藝和文化,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體驗學習。無論是附近的村民,還是慕名而來的游客、大學生等,左玉偉從來都是無償分享他的手藝與知識。
“還有美國大學生來到我們竹編基地體驗和學習竹編技藝與文化,然後把我們的竹編作品帶回他們國家。”左玉偉説。
左玉偉回憶道,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學生烏爾茜婭把他的竹編作品帶去了學校的展廳。“巍山縣一個小小的山溝溝裏竹編手藝人的作品能夠漂洋過海,遠播到美國的大學,是傳承中國竹文化中一個不小的突破。”他自豪地説。
此外,他還去到附近貧困山區的小學介紹竹編技藝,將製作好的竹編工藝品作為兒童節禮物送給孩子們,讓他們接觸、了解竹編,吸引更多人來學習這項技藝。
左玉偉的竹編工藝展示店。
即使合作社經營已步入正軌、慕名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已經編了四十餘年的左玉偉仍舊放不下手中這把竹子。現在的他依舊每天做竹編,甚至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人靜的時候做出的作品更好。”左玉偉説。
手指翻飛,幾下看似簡單的翻折,一個精巧的小竹簍就在左玉偉的雙手下誕生了。“做竹編越久,人也變得越沉穩冷靜。坐下來做竹編的時候,腦子裏什麼雜念都沒有了,只想把竹編做好。”他説。
左玉偉對自己的竹編事業有清晰的規劃,“創新”成為他常挂在嘴邊的詞。去年他開始嘗試在竹編作品中加入刺繡等中國元素。指着自己背上的竹編包,他的自豪溢於言表:“這個包型和編法全部是我原創的,特別受顧客歡迎。我們必須要不斷創新,融入新時代,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竹編産品。”
面對如今可以短時間內實現大批量産的現代技術,這位堅守竹編手藝四十多年的篾匠並未表露出抵觸。相反,他正計劃引進合適的技術設備完成部分簡單的製作流程,設計與編制等工序仍由人工完成,進而實現現代效率與手工精製的有機融合。
談到自己的願望,左玉偉坦言:“我沒有太大的追求,就是希望能把合作社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勞動力,特別是把村裏的留守老人動員起來,為他們增加一些收入。”
站在家門口的題着“左氏工藝,弘揚工匠精神”的牌匾下,左玉偉想了一下補充説,還希望把自己的竹編工藝推廣出去,“不僅把竹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介紹給更多人,更把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手藝人的質樸精神和奉獻品質傳遞到每一個角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