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7/28 09:47: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雲嶺大地 錦繡如歌——雲南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紀略

字體:

  雲嶺大地 錦繡如歌

  雲南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紀略

  探訪西南聯大舊址重溫崢嶸歲月、走進雲南省博物館一睹古滇國青銅文明風采、打卡哈尼梯田體驗農耕文化……正值暑期,雲南迎來客流高峰。吸引各地游客的,除了自然風光、涼爽氣候等,還有一道道文化大餐。

  近年來,立足獨特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雲南積極開展文化強省建設,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加快文旅融合發展,以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

  擦亮文化名片 

  飛檐翹角、黛瓦白墻。“恒裕公”院落是阿六叔的家,始建於1875年,為其家世代居住和經商所用。四方形院子,中間是大天井,周圍四個小天井。“宅院保持80%以上的原貌,木雕堪稱一絕。”阿六叔説,你把手放在這些雕花上,就能觸摸到1875年的時光。

  2010年,阿六叔家老宅被打造成恒裕公民居博物館免費開放,2016年納入古城文化院落項目扶持。“我們生活在這裡,院落就是活的,歷史就可觸摸。”讓擔任館長和講解人的阿六叔自豪的是,宅院已成為各地游客體驗古城活態民居文化的打卡地。

  得益於系列文化發展扶持政策,像“恒裕公”一樣,麗江古城一個個飽含歷史文化元素的老院落“活”了起來。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加強對古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揚,實施好名人故居遺跡修復、人文景觀建設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項目建設,打造多個文化院落。

  謀劃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文藝繁榮發展等“十大工程”;從堅持黨的領導、強化要素保障、健全法規體系、加強考評監督四方面為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持;謀劃具有支撐性帶動性的76個重點任務……今年1月,雲南&&《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意見》,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省文化建設提供有力指導,構建起文化發展的“四梁八柱”。

  《雲南省文藝精品創作專項扶持資金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印發實施,健全完善文藝精品評價激勵機制,突出後端獎補,明確各門類文藝創作和精品扶持獎勵的條件和標準;《雲南省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柔性引才實施細則(試行)》印發實施,拿出真金白銀和真心實意引才留才……多項利好政策疊加,激活文藝創作“一池春水”。

  紀錄電影《九零後》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話劇《桂梅老師》獲文華大獎、三年來近50件作品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一批反映新時代雲南山鄉巨變、彰顯家國情懷的優秀文藝精品榮獲國家級獎項。雲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負責人説,雲南文化極具豐富性和包容性,文藝工作者圍繞革命歷史、民族團結、生態文明、時代變遷等題材,聚焦時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推出眾多精品。        

  “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深刻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針原則和發展路徑,對開創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進行全方位謀篇布局。”雲南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近期將&&系列政策措施,打破區域、行業、業態界限,鼓勵引導多元主體參與,深挖雲南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富礦”,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並持續強化服務保障,營造文化建設最優生態。

  彰顯文化賦能

  着金色長褂的東巴(智者)搖動銅鈴,背景飄過東巴象形文字,激昂的音樂響起……這是大型民族風情舞蹈詩畫《麗水金沙》中的場景。

  運用現代藝術手段,融合多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和涵蓋多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麗水金沙》,自2002年5月在麗江首演以來,長演不衰。其優美曼妙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樂、豐富多彩的服飾、神奇夢幻的燈效,為游客呈現絢麗多姿的視聽盛宴。

  “21年,演出1.92萬餘場,觀眾1700萬人次。”麗水金沙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化新説,演出立足傳統民族文化的挖掘提升,演員是少數民族群眾,服飾、樂器等都保持原真性,演員傳承接續,文化內涵不斷提升。

  因賦予産業文化內涵,産業才能保持持久生命力。雲南一大批演藝劇目同樣受歡迎,演藝産業已成為雲南展示形象的窗口。“有了文化,産業的層次就上來了,比如旅游,不僅僅看山看水,還要領略厚重和豐富的文化。”雲南省委宣傳部文産處處長陳玉柱説,雲南文化資源稟賦突出、文化發展潛力大,要做好系列“文化+”的工作,彰顯文化賦能。

  據介紹,雲南省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發展,立足省情、順應時勢,把文化旅游業作為重點産業、萬億級支柱産業來打造,制定若干重要政策措施,並推動落地見效。

  藍天白雲下,喂着雞、帶着娃、繡着花、養着家,用手中的一針一線,繡心中的詩和遠方……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家女子世代傳承着指尖上的藝術——彝繡,把精美的馬纓花、山茶花、羊角紋等元素繡在服飾上,讓美麗在生活中綻放。

  “彝繡産業文化支撐力不斷增強。”楚雄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汶娟説,近年來,楚雄州推動彝繡“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楚雄州5.7萬名繡娘拿起繡花針,在家門口就業。彝繡産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0.21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45億元,廣大群眾用一針一線繡出幸福圖景。

  在雲嶺大地,以彝繡為代表的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正逐步轉變成文化産業,成為雲南經濟新的增長點。專家説,雲南提出要深入推進文化潤滇,同時深化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産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促進旅游業與文化、康養、體育等産業融合發展。

  作為旅游大省,當前,雲南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通過新理念、新規劃、新技術的運用,推動“詩”和遠方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實現更好聯結。

  傾心文化魅力

  近日,“共同的旋律”文藝晚會暨第七屆聶耳音樂周閉幕式在雲南大劇院舉行。多個樂團聯合演出,奏響激情澎湃的樂章,宣告持續一週的音樂盛會閉幕。

  “聶耳音樂周”是雲南文化強省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文化品牌。本屆音樂周活動形式多樣,匯集交響樂、合唱、音樂會、話劇、“快閃”活動等多種藝術形式,在用音樂傳承愛國精神的同時,也為大眾呈現了一場高品質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趙國良介紹,近年來,雲南省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宗旨,全面推進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文化熱在基層、亮在基層、暖在民心。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在雲南省圖書館,作為資深古籍修復師,楊利群每天都領着徒弟在此修復破損的少數民族古籍。搶救性修復漢文古籍2010冊,彝文古籍304冊……古籍修復這份亮眼“成績單”是雲南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一個縮影。

  在保護的基礎上,雲南還在探索如何進一步提升開發利用水平,讓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活起來。陳玉柱介紹,有了文化作為支撐,才能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遠、火起來。

  大理白族自治州擁有中國傳統村落162個,在雲南省居於首位。為活化利用好這些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鮮明的傳統村落,當地統籌保護與利用關係,在保持傳統村落街巷肌理、環境格局的同時,着力於文化挖掘、非遺傳承和文旅融合,探索出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的文化路徑。

  大理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李文榮説,傳統村落保護需要努力挖掘其文化價值和文化競爭力,在鞏固提升中開展歷史文化遺存的活化利用,在保護的同時,抓好文化遺産的活態呈現、歷史遺存的活化利用。

  挖掘鄭和、徐霞客等歷史名人資源,創作一批文藝精品歌曲、劇目、影視作品;以“傳統技藝+現代創意”的方式,讓雲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活起來;探索建立“文化基地+創意園區+人才高地”的“藝術家第二居所”……雲南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説,要在推動凝心鑄魂、實現精神富有、鑄就文藝高峰、優化文化供給、深化融合發展等方面攻堅突破、出新出彩,高質量建設文化強省。(記者王長山 嚴勇)

【糾錯】 【責任編輯:范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