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老科技工作者扎根雲嶺投身科技服務——
貢獻餘熱謀發展 科技為民助振興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雲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同深入開展主題教育相結合,廣泛動員近3萬名會員開展科技志願服務,助推雲南高質量發展。
堅守科技一線 辦實事解民憂
一場雨過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咪哩鄉哈羅村咪哩茶山泛起嫩綠,20多名採茶人正忙着採摘“雨水茶”。
看著眼前的景象,83歲的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李子幹十分欣慰。李子幹扎根貧困山區20多年,幫助當地發展生態經濟,退休後仍然在哈羅村手把手教鄉親們種茶、採茶、制茶,提供技術服務。
“在開展主題教育中,省老科協會員深入基層一線,在決策諮詢、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等方面開展服務。”省老科協副會長李士林介紹,省老科協堅持協會與村寨結合、與企業結合、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三個結合”,整合資源力量推動科技扶貧。經過多年努力,全省各級老科協已建立“會村結合”服務點151個、“會企結合”服務點162個、“會社結合”服務點256個,主動服務産業發展。同時,把工作重心向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傾斜,依託老科協的組織網絡和組織體系,推動各級老科協結對貧困村,制定産業發展規劃,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加強生産技術培訓,把貧困地區群眾組織起來,積極發展農業特色産業。“此外,省老科協堅持把&&服務農業、林業龍頭企業作為主攻方向,開展技術諮詢服務、進行技術培訓、建立專家服務站,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李士林説。
同時,省委老幹部局聯合省老科協組織實施“雲嶺銀發”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基層治理、助力民族團結進步“五助力”行動。先後組織4156名老專家、老教授到産業發展一線指導,開展技能培訓3.68萬人次,結對資助貧困學子1.2萬人次,808個離退休幹部黨組織與貧困村黨組織結對共建。
積極建言獻策 助力科學決策
2022年,省老科協組織開展“我為家鄉獻良策”活動,老科技工作者們進企業、進礦山、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實地了解情況,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建言獻策。
為了讓鄉村學校辦得更好,芒市老科協會員張天國通過充分調研,分析辦學、師資、教育質量等現狀,提出配好鄉村學校校長、發揮網絡教育功能、引導師生提升自身素質等建議;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老科協會員普志忠建議維西依託“非遺”資源優勢,大力開發鄉村旅游産業;水富市老科協會員盛廷雲建議水富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農産品加工、冷鏈物流,促進産業融合,以綠色農業鞏固脫貧成果;富民縣老科協會員楊品對楊梅産業發展進行調研,建議加強楊梅産業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楊梅地缺水等問題,大力構建電商銷售&&,提高電商網絡銷售能力……活動收集相關論文50余篇、先進實用技術70余項,建言獻策採納87件、獲批示8件、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1件,出版學術著作或科普作品10餘部。
“老科技工作者有着極大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和專業特長,是難得的‘銀發人才’。”李士林説,目前,全省173家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組織離退休科技人員發揮智庫作用,在服務“三農”、鄉村振興及鄉村治理等工作中積極作為,建真言獻實策,貢獻銀發力量。2010年至2020年,全省各級老科協離退休科技人員共撰寫論文、建議5654篇,其中得到各級領導批示或採納664篇。
省老科協黨支部書記牟雙江&&,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省老科協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發揮老同志“傳幫帶”作用,團結激勵廣大老科技工作者圍繞決策諮詢、科技創新等更好發揮餘熱,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多作貢獻。(記者 陳鑫龍 實習生 榮悅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