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7/23 09:38:46
來源:新華社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 | 野外追象直擊

字體:

編者按:

  這是中國里程最長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納斯,南至廣西東興,穿過新疆、西藏、雲南和廣西,完全建成後全程長達10065公里。

  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舉世聞名的崑崙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

  這是民族特色最濃郁的公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俄羅斯族、藏族、獨龍族、傣族、景頗族、壯族、京族……幾十個民族沿路而居。

  這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公路,她從阿爾泰山奔騰而下,穿過雪山、草原、沙漠、冰川、熱帶雨林,最終抵達蔚藍大海。

  這就是219國道!

  夜深了,雨終於停了。刁發興駕駛皮卡車熟練地穿行在黑夜中的山間小道上,不一會兒,抵達了曼克老村所在大山的邊緣。此刻,他的隊友李江偉和方愛明也剛剛從避雨的牛棚裏出來,操作無人機升空。

      7月19日深夜,刁發興(右)、李江偉(中)和方愛明操作無人機監測象群的行蹤。

  7月19日深夜,刁發興操作無人機監測象群的行蹤。

  “下午有8頭象在這附近,離村寨太近了,我們要找到它們,還要確定它們會不會走到村子裏來。”刁發興小聲説,一邊向記者示意要注意周圍的情況,不要弄出太大的聲響,因為“大象可能就在附近。”

  無人機升空之後,李江偉切換到熱成像設置,不到一分鐘,遙控器顯示屏上出現了幾個紅色的亮點,李江偉把畫面放大,屏幕上幾頭大象正在快樂地甩着長鼻子,在一片農田中“大快朵頤”。

  7月19日深夜,李江偉操作無人機找到7頭亞洲象。

  “1、2、3、4、5、6、7,怎麼只有7頭!”李江偉有些着急。

  “附近找找,應該不會走遠。”刁發興對李江偉説。刁發興是雲南普洱市江城縣林草局亞洲象監測隊的隊長。這個監測隊的工作是監測亞洲象的行蹤,及時上報並提醒附近村民,防止出現人象衝突。

  2011年,18頭亞洲象從臨近的西雙版納州景洪市來到江城縣,此後江城縣便經常有野象光顧,最多的時候數量一度達到70多頭。就在記者抵達前幾天,有一群6頭大象回到了景洪。目前江城縣野象的最新數字是44頭,分為4個象群和3頭獨象。2016年,江城縣成立了亞洲象監測隊,對野象活動區域24小時不間斷監測,並運用“亞洲象預警”APP地圖精準定位,及時向村民通報野象蹤跡。

      7月19日深夜,李江偉將亞洲象的行蹤上載到“亞洲象預警”APP。

  刁發興(中)和隊友在通過手機中的“亞洲象預警”APP查看野象蹤跡(7月19日攝)。

  找了10多分鐘,那頭“隱藏”起來的亞洲象依然沒有找到,刁發興有些着急,他接過了無人機遙控器,進行更大範圍的搜索。

  不一會兒,操作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紅點。“原來躲在這裡!”刁發興把畫面放大,一個大象的圖像出現了,“它在吃芭蕉,距離我們很近,直線距離不到50米。”看到記者有些緊張,刁發興又補充了一句,“這邊往前是個陡坡,它上不來,但我們今晚要一直觀察它,看看它會不會從別的方向繞到村裏來。”

  “如果它進村了怎麼辦?”

  “野象進村我就吼,盡量干預一下。如果嚇不走,我們只能通知老百姓上樓。”

  這一天晚上,刁發興和隊友一直守到凌晨1點多,直到看著那頭大象移動到離村寨比較遠的河邊玉米地裏,才如釋重負地結束工作。

  四個多小時後,刁發興又走出家門,回到深夜裏監測大象的地方,操縱無人機尋找大象。

  7月20日清晨,刁發興操作無人機監測亞洲象的行蹤。

  “5點多鐘起床,洗漱完差不多6點多出發。要趕在老百姓出去幹活之前,把象找到發出預警,讓老百姓知道哪能去哪不能去。”刁發興對記者説,“然後根據象群分配人,我們要守在象附近,如果象走到公路上,要把路兩頭堵了,不能讓車、人進去。”

  7月20日,兩位亞洲象監測隊隊員騎着摩托車在山路上穿行。

  兩名監測隊隊員騎着摩托車去監測野象(7月20日攝 無人機照片)。

  吃過飯,一名監測隊隊員準備騎摩托車繼續開展監測工作(7月20日攝)。

      一名監測員在野象活動區域內一處道路上設置警示牌(7月19日攝)。

    一名當地村民(左)路過野象活動區域,一名監測員在對其告知野象活動信息(7月19日攝)。

  早出晚歸,甚至徹夜不眠對於刁發興和監測隊隊員們來説,早已是家常便飯,同時,監測亞洲象還不時伴有危險。有一次下大霧,象的位置無法確定,刁發興騎着摩托車到山上去找,沒想到騎着騎着,竟然騎到了大象群裏。“差不多從大象肚皮底下騎進去了。”刁發興一看這情況,把摩托一丟就往後跑,“大象還沒反應過來我就跑了。哈哈哈,太突然了,它反應過來追我已經來不及了,我已經跑了。”刁發興説到這大笑起來。

  一名監測隊隊員操作無人機準備開始監測野象(7月20日攝)。

  然而,對於這樣死裏逃生的遭遇,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一笑了之。去年12月,在經歷了一次劫後余生之後,刁發興的隊友辭職了。

  刁發興(左)和一名監測隊隊員在江城縣一處野象監測塔上查看野象活動情況(7月19日攝)。

  刁發興(左)和一名監測隊隊員在江城縣一處野象監測塔上查看野象活動情況(7月19日攝)。

  “那天有一頭公象找不到了。”刁發興和隊友來到那頭象經常出沒的地方,剛剛打開車門,大象就衝了過來。“我的車停在路中央,把它的路堵了,大象一頭把車挑到路邊,接着一直追着我們跑。那個隊員心慌,跑到茶田裏面去了,跑了兩步就被茶樹挂翻,大象就追了過去。還好,遠處有老百姓在幹活,就大吼起來,可能是干擾到它,它就跑了,差點出事,太危險了。”刁發興找到隊友的時候,他已經嚇得説不出話來了,衣服褲子全摔破了,身上皮開肉綻。一個月後,這個隊員辭職了。

  2016年亞洲象監測隊組建時的隊員,如今只剩下刁發興一個人還在隊裏。“一般人幹不了,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然後還要有責任感。像你要賺錢啊什麼是不可能的,工資就那麼點,所以還要有點奉獻精神。”刁發興對記者説。

  一頭野生亞洲象在江城縣一處茶園裏活動(7月19日攝 無人機照片)。

      7月20日,一頭亞洲象正在取食刁發興家的芒果樹。

      7月20日,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一頭亞洲象採食當地村民種植的芒果。

      這一天上午,刁發興和隊友追蹤着的這群大象一直在村莊附近、農田以及山林之間徘徊,直到下午3點多,大象躲進山林中休息,刁發興和隊友才拿出放在專門為遠程追蹤大象而準備的“生活車”上的廚具和食材開始做飯,剛吃完,大象醒了,其中的一頭跑到了山林邊的茶園裏開始“摧殘”一棵芒果樹。

      “你吃就吃,別毀了那棵樹啊!”刁發興看著大象在搖樹,嘴裏嘟囔着,“這棵樹是我老婆10年前種的!”這個茶園是刁發興家的,但現在已經流轉給了別人,“家裏面就是老婆一個人打理,茶園沒人管了。”

  大象吃完芒果,甩着尾巴回到山林中去了。在記者跟隨刁發興監測大象行蹤的兩天時間裏,每一次看到象群都是在村民的農田裏覓食,給村民造成損失。

  7月19日,一頭被稱作“歪牙”的亞洲公象在破壞村民的豬圈。

  監測顯示,隨着亞洲象種群數量增長,其分佈範圍不斷擴大,常年活動於村寨、農田周圍,並根據不同農作物成熟時節,往返於森林和農田,主要取食農戶種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匱乏時節,還會取食農戶存儲的食鹽、玉米等,出現“伴人”活動覓食現象。

  大樹腳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平對記者説:“大象吃掉莊稼以後,給保險公司打電話,保險公司會通知村裏的理賠員實際踏勘。根據理賠員的報告,保險公司把賠償直接打到村民的惠農卡裏。”

  7月20日,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刁發興(右)向村民通報象群活動信息。

  為了補償村民受到的損失,2020年到2022年,江城縣籌集了240萬元購買野生動物肇事保險。三年來,江城縣轄區共計理賠野生動物肇事賠償10564戶次,金額2019.63萬元。

  “政府越來越重視,特別今年,大力提高補償。去年玉米是690元一畝,今年一下提到1017元。”刁發興對記者説,“稻穀之前一畝好像是700多800左右,現在已經漲到1538元。”

  7月20日,刁發興(左)看著遠處正在取食他家芒果樹的一頭亞洲象。

  7月19日,刁發興向記者介紹一頭被稱作“缺耳朵”的亞洲公象。

  7月19日,兩位村民在用手機拍攝一頭被稱作“缺耳朵”的亞洲公象。

  2021年,“短鼻家族”15頭野象的北上故事引起全球關注。象群最終在人們護送下,平安返回它們最初出發之地。對象群踩踏作物、偷吃玉米、破壞房屋等行為,親歷的村民保持了極大的愛護與寬容,繪就了一幅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

  “糟蹋莊稼的話,就給它糟蹋,有保險公司理賠。”劉平説。

  “老百姓比較支持我們的工作,就算生活受了一些影響,但沒有用極端的手段,也沒太多怨言。”刁發興對記者説。

  刁發興(右)在路邊為路過的村民普及防象知識(7月20日攝)。

  “對於亞洲象來説,沒有比中國更安全的國家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西班牙籍科學家阿荷穆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評價説,中國制定了非常好的亞洲象保護政策,成效令人矚目。

  7月19日,刁發興(左)和村民在議論亞洲象的情況。

  這是7月19日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拍攝的亞洲象(無人機照片)。

  雲南省在亞洲象分佈地區建立了總面積約51萬公頃的保護區。數據顯示,1976年,雲南野象數量僅剩下不到150頭,經過40多年的拯救和保護,到現在,野象數量增長了1倍多。

  一頭野生亞洲象在江城縣一處茶園裏活動(7月19日攝 無人機照片)。

  一群野生亞洲象在江城縣一處稻田裏覓食(7月19日攝 無人機照片)。

  雲南對一些棲息地修復改造,建“大象食源地”,種大象愛吃的植物。江城縣2022年正式啟動野象探索性食物源基地項目,共劃2500畝土地,每畝補助200元,種植玉米、芭蕉等作物。農作物若被亞洲象取食由保險公司理賠,若未取食就讓村民采收,保障村民收入。

  7月20日,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亞洲象監測員們在臨時搭建的爐灶旁吃飯。

  7月20日,刁發興(左)在炒制麵條鹵。

  刁發興(左二)和監測隊隊員在“生活車”旁用餐(7月20日攝)。

  “這麼多年了我和大象肯定有感情。如果我今天突然有什麼事要去幹,看不到大象,心裏就會有感覺還有什麼事沒做一樣。”這個微信名叫做“行走在山裏的追象人”的彝族漢子有些動情地説。

  告別記者的時候,刁發興依然和隊友守在山口,遙望著遠處的象群:它們在山林間自由漫步,宛若在自己家中那般悠閒自得。

  7月20日清晨,刁發興遙望著遠方亞洲象藏身的山林。

 

策劃:李銀、賴向東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費茂華、陳欣波、楊植森、呂帥、崔文

新媒體編輯:劉金海、盧燁、張鋮

海報:崔文

鳴謝:江城縣融媒體中心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