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對牛虎銅案進行“體檢”。雲南省博物館供圖
近日,牛虎銅案“出差”回家的消息讓不少市民關注,為配合外展文物歸庫檢查,文物保護中心的“體檢醫生”為回家的牛虎銅案做了一個全面“體檢”,現“體檢”報告已出爐。
由於出土時牛虎銅案已經碎成了二十多塊,當時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人員將牛虎銅案拼接復原,但本着文物保護“最小干預”的原則,拼接口的裂紋還是肉眼可見。這趟“出差”回來以後,牛虎銅案的頸部、虎身、案子邊沿、牛角處存在明顯裂隙。這是由於距離上次修復時間已過去60多年,部分之前的修復材料老化,失去了黏結力,導致修復材料周圍出現裂痕。
歲月不饒“牛”,根據“醫囑”,由於器物修復部位較多,修復材料老化,且表面有銹蝕,加之雲南地區氣候較乾燥,如頻繁更換器物展出地點,溫濕度穩定性較難控制,極易激活有害銹蝕,使其失去原有穩定性,加速文物腐蝕。如頻繁搬運器物,易對文物造成潛在危害,故建議盡可能減少搬運移動文物或對外借展。
雲南省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只要牛虎銅案不再出去奔波,安穩待在恒溫恒濕的玻璃展櫃裏,基本不會存在什麼問題,我們會謹遵‘醫囑’,讓牛虎銅案安心待在家鄉‘休養’。”(記者鄭星)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