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7/18 10:06:45
來源:雲南日報

雲南文山:綠美行動塑造鄉村新風貌

字體:

現代化邊境幸福村馬關縣大梁子村

  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光,全省城鄉綠化美化工作全面啟動以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實現全域綠美,推動鄉村振興,涌現出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起筆於綠美,落筆在農民增收與基層治理,工筆繪鄉村新貌,鄉村振興新畫卷在壯鄉苗嶺徐徐展開。

  從動不起來到停不下來

  走進馬關縣坡腳鎮長衝村,起伏的山、流動的水、搖曳的庭院綠植,深淺不一的綠在眼前鋪展。

  沿路進村,一個個似鳥巢、似蘑菇等造型的打卡點頗具創意。道路兩旁的花帶層次豐富,花&的設計也頗費心思。碎石爛瓦、腐朽的樹榦、老舊的磨盤……一件件看似無用的廢棄物,在當地村民的奇思妙想下,搖身一變成了如今精緻的景觀小品。

  “整個村子有假山景觀、有蘑菇打卡點、花帶打卡點、菜園打卡點等十多個打卡點。這些都是群眾自己找石材、自己找原料、自己設計製作而成的,充分發揮大家的想象力。”馬關縣坡腳鎮黨委書記楊洪旭介紹,一年多來,鄉鎮幹部職工、農村黨員和群眾一起一鼓作氣、一抓到底,共建綠美家園,如今,群眾成為綠美建設的主力軍。

  楊興彩家是長衝村“比武打擂”賽出來的美麗庭院,推門入戶,她家的院落隨處可見各種長勢良好的盆栽綠植,無論走到家裏的哪個位置,都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致,“大家都在比哪家的院壩最漂亮。”楊興彩笑着説。

  為了增加綠美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坡腳鎮在抓好務工引導、農業基地、養殖合作社、中草藥材基地等産業發展的同時,改變原有的大規模發展模式,積極發展庭院經濟和家庭式經濟,以本土産業的“小切口”促進群眾腰包“大豐收”,群眾逐漸把養花種草變成了生活習慣。多肉、花卉、盆景等庭院經濟模式,既美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

  “綠美建設從以前的動不起來,到現在的停不下來,大傢伙幹勁很足。”展望未來,馬關縣坡腳鎮黨委書記楊洪旭信心滿滿。他説:“鄉村之變不僅是村容村貌的改變,更是群眾積極性和思想意識的改變。”

  從一村美到全域美

  走進廣南縣蓮城鎮那克大寨村,沿公路而上,兩旁是鵝卵石圍墻,村民用不同顏色的油漆將鵝卵石涂成五顏六色,普普通通的道路搖身變為“七彩大道”。

  黨建文化、壯家十二節氣、動物3D畫……在廣南縣篆角鄉下寨村,房屋墻壁上畫滿各種各樣的圖案,文明鄉風潛移默化地傳遞到村裏每一個角落。

  一村一韻,綠美建設帶給村子的細微變化,村民感受最直接。“以前鎮上的人都不怎麼來村裏,現在村裏變美了,晚飯後來散步、拍照的人多起來了。”廣南縣那灑鎮泥鰍井村村民羅興文笑着説。

  在開展綠美鄉村建設中,廣南縣建立了以人大代表、黨員、村(組)幹部為成員的家園共建委員會,並用好政策項目資源、鄉土資源、社會資源全面鋪開綠美村莊建設。同時引導發動群眾動起來、幹起來,讓群眾成為綠美村莊建設的主力軍和主人翁。2022年,廣南縣創建州級綠美村莊達240個。

  在西疇縣新馬街鄉龍潭坡村,32戶人家僅用58天時間就完成了全村污水治理、裸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庭院整治等工作,實現整村面貌煥然一新,帶動了田衝、上壩、蝴蝶、龍樹等周邊村寨自發開展綠美村莊建設熱潮。

  在硯山縣,對喀斯特岩溶石漠化的村莊,該縣將“森林硯山”與“綠美硯山”建設相結合,積極推廣林下複合經營模式、森林康養旅游、打造國家石漠化公園,探索“核桃+藥材+牛羊”“科研+企業+農戶”等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引進林産業企業50余家,培育涉林農民專業合作社63個,讓石山變綠山、綠山變金山。

  從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

  62戶人家、60多個個體戶、8家公司、5家合作社、18個工程隊……緊鄰中越邊境線的富寧縣田蓬鎮上寨村小組名聲在外,周邊村寨羨慕地稱之為“老闆村”。如今,上寨“幸福村”的名聲更加響亮。

  創意壁畫、彩色步道、一幢幢修葺一新的小洋樓散落山腳……走進上寨村,山坡上杉樹密密匝匝,樹下藥材吐綠,壩心水滿田疇,古樸鄉村與現代生活交織的氣息撲面而來。這裡不僅有産業大棚、水果採摘區,還有佔地不小的親子樂園。

  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以優秀回引人才培養工程牽引,激活上寨“一池春水”。本村在外經商辦企業的致富能人紛紛返鄉創業,並以黨員、大戶為引領帶領全村村民共同致富。上寨村人自己總結:“棚內有中草藥、樹上有蘋果梨、林下有生薑、院外有八月瓜。”

  上寨村把綠美建設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打造觀光、休閒、採摘等現代特色農業,實現了流轉土地得租金、産業發展得現金、就業務工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政策獎補得獎金的“五金收入”利益聯結機制。

  如今,全村種植鐵皮石斛、滇黃精、重樓等中藥材3000余畝,蘋果梨650余畝。“目前,我們村經濟創收達到1000萬餘元,農戶累計分紅7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達到375萬元。”村支書廖世兵告訴記者,去年9月,上寨村又有了新舉措,村子利用閒置土地,自建“邊陲·上寨親子樂園”,到今年春節,游客總量就突破了兩萬人次,累計收益超過27萬元。

  “這些年我們越幹越有勁。來的客人越來越多,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沒想到農村也能成為人們嚮往的地方。”廖世兵感慨連連。

  從偏僻落後的邊境村,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示範村”,上寨村以黨建為引領,從“打工經濟”向美麗經濟華麗轉身的故事,成為文山州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推進鄉村蝶變的生動縮影。截至目前,全州建成省級綠美鄉鎮8個、省級綠美村莊6個,州級綠美村莊1850個。(張文峰)

【糾錯】 【責任編輯:王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