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科(右)在雲南省保山市潞江壩的有山咖啡莊園晾曬場和團隊夥伴將咖啡生豆裝袋(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昆明7月15日電(記者趙智欽 趙珮然)七月,咖啡鮮果在枝頭靜靜生長。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潞江壩的有山咖啡莊園裏,阿科每天都要到新種下的“瑰夏”咖啡地裏查看樹苗長勢、監督除草施肥的情況。
阿科本名金科宏,2010年從英國牛津大學畢業後回到祖國。
留學期間,阿科就對咖啡充滿興趣。回國後,看到中國精品咖啡市場的巨大潛力,他從開咖啡館、做尋豆師做起,到後來種咖啡豆、成立工作室,逐步成為一名“新農人”,將滿腔熱忱投入到了這條道路上。
做尋豆師期間,他跑遍雲南各大咖啡産地。在這裡,阿科總能發現讓他驚喜的味道。愛上雲南咖啡的同時,他也萌發了對咖啡種植的興趣。
雖然在家鄉大連開着咖啡館,但每個咖啡産季,這位“不務正業”的咖啡店老闆都要來雲南待上兩三個月。
“種植才是能從根本上讓咖啡變得好喝的環節。”懷揣着在中國發展精品咖啡的夢想,阿科和保山的佐園咖啡莊園達成協定,承包莊園30畝土地的産量,請莊園代為種植優良的咖啡品種——巴拿馬瑰夏。
2020年,阿科決定扎根雲南,來到潞江壩成立有山咖啡。2021年,他成立工作室加工和烘焙自己的咖啡豆。工作室與當地農戶深度合作,為咖農傳授人工除草、全紅果採摘等觀念,還會高價收購高品質鮮果。
“我們要讓咖農知道,第一,我們能給他們帶來更多收入。”阿科説,“第二,我們會扎根在這裡。”阿科的團隊和咖農逐漸建立起信任,咖農們也接受了精品咖啡的種植方式。
為了讓外界了解雲南咖啡,阿科不遺餘力地在自己的B站賬號上進行推介;在上海等城市舉辦的咖啡行業展會中,他也數次以雲南咖啡為主題進行線下分享。
羅怡在普洱舉辦的咖啡市集上推薦自家生産的咖啡豆(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與阿科不同,從加拿大留學歸來的羅怡是個地道的“咖二代”。1988年,羅怡的父親羅成龍在普洱市大開河村種植咖啡,這是普洱市第一批成功實現規模化種植的咖啡。10年後,她的父母在普洱市孟連縣建立了苡榕咖啡莊園。
多年來,雲南咖啡産區面臨着相同的困境:種植生産方式粗放,出品價格低廉,曾經長期無法擺脫“一公斤咖啡豆換不來一杯咖啡”的狀況。
從小耳濡目染,羅怡早已把咖啡視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得知家鄉咖啡産業發展狀況不佳,2016年,羅怡學成返鄉,在自家的咖啡莊園幫父母創新經營模式。
她積極對接國際有機咖啡標準,鼓勵農戶們使用有機肥,杜絕農藥、除草劑。雖然成本大大提高,但莊園成功獲得歐盟有機認證,成為了一家證照齊全、有資質出口有機咖啡到歐美國家的咖啡莊園。
為了拓展銷路,羅怡積極參加各地舉辦的咖啡展會,宣介自家的有機咖啡。借助外語優勢,她在線上、線下與國際咖啡企業接洽,逐漸積累起一批忠實的海外客戶。
“這些年,雲南咖啡品質好了,很多海外訂購商都願意打上‘雲南咖啡’的標籤。”羅怡説,“苡榕”的名字開始出現在東京、倫敦、伊斯坦布爾等國際大都市的咖啡館中,咖啡豆逐漸賣上了好價錢。
從1892年法國人在大理賓川縣朱苦拉村種下第一棵咖啡樹開始,100多年來,雲南咖啡産業不斷發展。如今,中國九成以上咖啡都産自這裡,雲南咖啡精品率也不斷提升。
隨着接受度的提升,咖啡在中國成為愈發向好的朝陽産業,吸引越來越多的海歸“新農人”,為打造品質好、風味佳的高品質中國咖啡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