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07/07 13:23:42
來源:昆明日報

學有所樂,學有所成

字體:

孩子們迎來野生菌文化節。供圖

自製飛盤嗨翻娃娃。蔡曉磊 攝

  孩子的歡樂,其實很簡單,一場校園野生菌文化節,或是一堆老師自製玩教具,都能讓孩子歡樂起來。參與其中的狂歡,比如把自己裝扮成“菌”娃娃、比如在飛盤裏探尋秘密,那是孩子的真歡樂。學有所樂,學有所成,這正是教育的本真。

  福德小學:校園裏遍地“菌”娃娃

  “哇,我們學校竟然有了野生菌博物館!”近日,伴隨着雲南省首個野生菌科普藝術博物館在福德小學揭牌,該校也迎來了第七屆校園野生菌文化節。與此同時,學校還對7年的野生菌研究性學習成果,進行了匯報與展示。

  文化節走起野生菌時裝秀

  對於福德小學的娃娃來説,野生菌文化節是校園一年一度的盛典,這是學校獨一無二的節日。在此次第七屆校園野生菌文化節中,同學們玩嗨了,他們走起了野生菌環保時裝秀,利用各種環保材料製作的野生菌服裝、野生菌頭飾,讓自己變成一個個“菌”娃娃。

  四(5)班學生謝鈞程頭戴一頂野生菌草帽,上面裝飾着各色鮮花,還有牛肝菌、羊肚菌等10余朵野生菌,身上披着大片大片的綠葉子,手中還抱了一把“野生菌花”,同學、老師紛紛過來與他合影。謝鈞程説,他這一套行頭,是在爺爺的幫助下完成的,就是拿一些常見的野生菌來裝飾一下,自己也沒想到會成了校園小明星。

  除了時裝秀,同學們還擺起了集市,展示自己培育出來的菌孢。二(8)班學生林航名帶來了粉色的紅平菇,大家紛紛向他“取經”,他告訴同學“水不能澆太多,不然會爛根,但是澆水要勤”,還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定鬧鐘,那樣就不會忘記給菌子澆水了。

  教室裏,同學們正在用蒸餾的方式,提取野生菌精油,還做了水的酸鹼度測試實驗。校園的勞動實踐基地裏,同學們在悉心照料着他們的“寶貝”:一根根大菌棒,上面已經密密麻麻長出了很多小菌子。

  文化節中,美食也不能少。各種各樣野生菌製作而成的美食,讓同學們大快朵頤。

  7年研究性學習結碩果

  每年的野生菌校園文化節,已經成為福德孩子小學生涯中難忘的成長記憶。從2015年以來,學校每年定期舉辦野生菌校園文化節,已有7個年頭。不僅是校園文化節,福德小學還努力探索生態文明教育理念下的野生菌研究性學習,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校長王蜃淋介紹,學校以野生菌為載體,讓研究性學習在校園扎根,堅持必修課程規範化、選修課程特色化、社團活動課程化、隱性課程系統化,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紮實落實的基礎上,讓野生菌研究性學習深入每一個家庭,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學校課程已形成了“野生菌種類整理”“野生菌貯存方法研究”“野生菌精油提取”“有毒菌子識別方法普及”等完整知識體系,野生菌綜合實踐課程資源基本形成。

  師生在豐富的課程活動中得到歷練和提升,孩子們的家國情懷、綜合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隨着相關課程、課題研究的開展,也得到發展與強化。2021年,福德小學校本課程被雲南省教育廳評為雲南省中小學優秀校本課程。2022年,學校“生態理念下的野生菌特色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成功申報“昆明市教育科學十四五重點課題”並且立項,又成功申報雲南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獲得立項。學校野生菌研究性學習案例獲評雲南省教育成果獎。

  呈貢六幼:教師自製80余件玩教具

  7月3日,呈貢區第六幼兒園大五班教室裏傳出陣陣歡笑聲,學生華子樞正與同學一起玩飛盤游戲。他們玩的這個飛盤是教師自己動手製作的,名稱為“太陽花布藝飛盤”,飛盤藏有不少功能,能幫助孩子鍛煉生活能力、學習數學知識。

  該園自開展教師自製玩教具展評活動以來,教師變廢為寶,製作了80余件玩教具,在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同時,不斷探索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

  買不到的玩具

  華子樞和同學們很喜歡玩“太陽花布藝飛盤”,因為這個玩具在商店裏買不到,還很好玩。

  “太陽花布藝飛盤”由1個圓形花托和8個舌狀花瓣組成,整個形狀似一朵盛開的太陽花。呈貢六幼副園長楊亞娟用廢舊的布料和破舊玩偶裏的棉花,編織成了布藝飛盤,這是一個適合大中小班孩子玩的玩教具。

  為什麼適合?飛盤花托其中一面編織有時鐘,時鐘上的時針和分針可以撥動,能讓大班孩子認識時鐘。飛盤的另一面設計有拉鏈、繫繩、紐扣等精細部件,孩子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可以鍛煉手部、手指的靈活性,並掌握繫鞋帶、拉拉鏈等生活技能。8個舌狀形花瓣也不簡單,每片花瓣上有1至8的數字和相應數量的紐扣,可以幫助幼兒進一步認識數字和進行手口一致的點數能力練習。此外,花瓣還能進行數的分解和組合游戲。

  楊亞娟不是第一次自製玩教具,2018年她在雲南幼兒園優秀自製玩教具展評活動中獲得優秀作品二等獎的好成績。她説,布藝飛盤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幼兒園裏去年盛開的向日葵,當時就想到用向日葵的形狀做一個多功能的飛盤。

  同樣,在商店裏買不到的玩具,還有教師張斯琪自製的“宇航員大冒險”。玩具分為3個級別的模式,簡單模式就是使用操作盤轉動繩子,幫助卡通形象的宇航員運送大球和小球;一般模式則需要抽取卡片,根據抽中數字幫宇航員把球運送到對應數字的位置;困難模式則抽取數學加法卡片,進行運算後,再將球運送到對應位置。玩具既可單人游戲,也可以雙人游戲,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

  更適合孩子的教具

  有適用於大中小班孩子玩的玩具,自然也有適用於大中小班孩子學習的教具。教師李玲玉就自製了“智慧樹”玩教具。

  “智慧樹”是用廢舊材料製作的一座“小房子”,房子4面設計有適合不同教學場景的游戲。其中,“箭頭找方向”游戲適用於中班教學,可以讓孩子認識顏色和辨別方向;“章魚數數”適用於小班教學,讓孩子初步認識數量方面的知識;“分糖果”“認識時鐘”適用於大班教學,幫助孩子們認識時鐘、鐘面和鐘上的12個數字,並初步學習數的分解。

  根據大班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陳蓉自製了類似的玩教具——“數字小屋”。“數字小屋”玩教具包含了會看時間、數的分解和組合、認識1至9的數字,並正確點數等功能。陳蓉説,大班孩子面臨畢業,升入小學後時鐘的認識、數的分解等內容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因此借助玩教具上的游戲,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能找尋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幼小銜接。

  玩教具製作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在幼兒園日常教學、游戲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年3月,為落實《3歲—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充分調動教師自製玩教具和運用玩教具開展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呈貢六幼開展了教師自製玩教具展評活動。活動中,教師們發揮奇思妙想,充分利用廢舊、安全的環保材料,變廢為寶,共製作出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發展特點的玩教具80余件。

  呈貢六幼園長楊馥芹説,其實幼兒園並不缺乏玩教具,但希望通過自製玩教具活動,提高教師手工製作水平和創新能力,為教師搭建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進一步豐富玩教具資源,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同時,教師們也能探索最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記者 蔡曉磊 楊艷萍)

【糾錯】 【責任編輯:王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