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6月26日電(記者何春好)18年前,一個36戶116人的村子,有35戶45人吸毒,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回勒新寨這個原本貧窮偏遠的邊境小寨背上了“毒窩村”的名號。近年來,經過當地黨委政府和普洱邊境管理支隊芒信邊境派出所的綜合整治,如今這個村子35戶120人,連續5年無吸販毒現象,完成了由“毒窩村”到“幸福村”的蝶變。
迷失:毒品侵蝕了整個村寨
雲南省普洱市西南與緬甸毗鄰,東南與越南、老撾接壤,地處中緬邊境的芒信鎮回勒新寨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村民生活較為貧困,法律意識普遍較低,毒品開始慢慢滲透這個寨子,少數村民誤入歧途,走上了販運或吸食毒品的道路。
“以前因為吸毒,男人們全都黑瘦黑瘦的,家中的房子破敗不堪,有的家庭把耕地承包給別人,拿錢去購買毒品。多個家庭因毒品陷入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境地。”村民小組長李梅説。
受毒品的影響,偷盜搶治安問題頻發,村民種植的甘蔗、飼養的牲畜、購買的摩托車,只要能賣錢的東西都會被偷走換取毒資,寨子裏不良風氣盛行。芒信邊境派出所教導員苗東旭説,“每次收戒行動,整個寨子只有幾戶在家,其餘家庭的成年男子全都跑光了。”
“我曾經也吸毒,那個時候每天都睡不安穩,只要寨子裏的狗一叫,大家都會從床上爬起來看看是不是來查吸毒人員。”李梅説。
為了戒毒,李梅先後五次跑到外省去打工,雖然在外地戒掉了毒品,但是當回到寨子的時候,受朋友引誘再次染上毒癮,花光了幾年在外打工的積蓄,妻子差點和他離婚。
“本來已經不吸了,回到家沒多久,就又染上了毒品,勸都勸不住。”回憶起丈夫的往事,李梅妻子難掩痛處。
毒品不僅毀掉一個人,毀掉一個家,甚至會毀掉一個村寨,要想拯救這個村寨就必須綜合施策、重點治理。在一次研討會上,邊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和黨委政府領導幹部下定決心一定要將涉毒重點村寨變成無毒村寨。
拯救:徹底剷除毒品隱患根源
要想讓寨子從根上把“毒”剷除,必須要在思想上、制度上、行動上下狠招。
2016年7月,芒信邊境派出所組織回勒新寨村民到其他“禁毒示範點”參觀學習。“在那裏,我遇到好幾個以前和我一起吸過毒的朋友,他們戒了毒,開上了車,做起了産業,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村子乾淨整潔,村民滿臉笑容,想想自己生活的寨子,怎麼對得起子孫後輩,當時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毒品戒掉。”李梅感慨道。
芒信邊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聯合村民成立了聯防隊,每天挨家挨戶地宣傳毒品的危害,宣傳禁毒法規,耐心細緻地做吸毒人員的工作,同時動員吸毒人員家屬,幫助監督親人戒毒,並簽訂禁毒承諾書。
無規矩不成方圓。2016年10月,在當地黨委政府和邊境派出所的支持和幫扶下,回勒新寨制定了《村規民約》,全村120人簽名並摁上紅手印,承諾不再販毒、運毒、吸毒,對涉毒違法犯罪線索實行有獎舉報,並懸挂於每家每戶門口,時時刻刻提醒村民嚴格遵守禁毒禁令。
“‘禁毒宣傳、村規民約、打防管控’三位一體,只有這樣,回勒新寨才能徹底地擺脫毒品的危害。”該所教導員苗東旭説。在全面加強對毒品違法犯罪高壓打擊的同時,還常態化開展全員尿檢,採取“一對一”“一對二”的方式,對吸毒人員進行跟蹤幫教,對外出務工及返鄉人員進行動態管理,堅決不讓一克毒品流入寨子裏。
2018年7月,回勒新寨被評為“禁毒示範村”,以前別人口中的“毒窩村”,也變成了現在人人參觀見學的“禁毒示範村”。
蝶變:“毒窩村”變身“幸福村”
禁毒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村民還處於貧困狀態。
早在2016年的時候,寨子裏一些家庭因為吸毒流轉土地共270畝,村民入不敷出,致富更是難上加難。為更好地鞏固全寨禁毒工作成效,幫助回勒新寨早日脫貧,芒信邊境派出所出面進行協調,盡可能將因為吸毒流轉出去的土地收回。同時,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寨子爭取到了政策、産業的扶持,不僅增加了甘蔗、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還引進咖啡、牛油果種植,全寨居民家庭收入不斷提高,逐漸走上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戒毒前我的體重只有114斤,家裏欠了很多錢,別説致富了,生活都快過不下去了。現在好了,我家經濟作物種植四十多畝,一年的收入有十多萬元。”説起現在的生活,李梅滿臉笑容。
産業發展帶動了村民思想的轉變,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芒信邊境派出所還爭取資金在村寨建設了文化活動舞&、文體活動設施,村民們組建了文藝隊,豐富村民業餘生活的同時也積極開展禁毒、脫貧攻堅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宣傳,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寨子裏經常會有文化活動,特別熱鬧,我家老婆和小娃經常跑出去看,看著家裏人開心的樣子,我在外面幹活更有力氣了。”村民阿拿開心地説。
經過當地黨委政府和邊境派出所的禁毒重點整治和精準脫貧攻堅,回勒新寨“群防群治”“村民自治”的毒品預防體系呈現常態化,村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徹底改善,多個農業項目穩步推進,內生動力不斷加強,正以闊步向前的姿態與普洱各族人民一道奮進新征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