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增加9.8萬常住人口
昆明人口“虹吸”推動形成人才“紅利”
2023年6月13日,昆明市統計局發布2022年昆明市常住人口主要數據公報。公報顯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0.0萬人,比2021年末增加9.8萬人、增幅1.2%,增量位居全國前十、西南之首。在2022年全國人口減少85萬人的大背景下,昆明增加9.8萬人就顯得“含金量”頗高。
眾所周知,人口是經濟、産業發展的晴雨表,2022年昆明人口正增長,正是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佳注腳。那麼,昆明人口增長的原因何在?如何利用好“人口紅利”?下一步,昆明在吸引外來人口方面還有哪些政策?
昆明擁有較強人口聚集能力
當前,各地2022年常住人口變動情況正陸續公布。
3月29日公布的《西安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到,2022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1299.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29萬人。
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規模也在繼續擴大。稍早公布的《2022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2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萬人,增長0.4%。
2022年末,貴陽市常住人口622.04萬人,比上年增長1.9%。
2022年末,昆明市城鎮常住人口697.5萬人,較2021年末增加13.1萬人,城鎮化率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2022年末,昆明市鄉村常住人口162.5萬人,較2021年末減少3.3萬人。
在昆明所轄14個縣(市)區中,2022年呈貢區常住人口增量第一,較2021年增加2.95萬人。人口最多的是官渡區,162.31萬人,佔比18.9%。此外,盤龍區常住人口首次突破百萬。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昆明出生人口約6.42萬人,死亡人口約6.43萬人(死亡率大於出生率),但常住人口卻增加近10萬。這意味着,昆明屬於人口凈流入城市,去年至少虹吸超3.3萬人,人口紅利仍在持續釋放。
相比其他大城市,昆明在吸引人才流入時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昆明是雲南無可爭議的政治經濟中心,而“新昆明人”主要就來自省內其他州市的人口流入。
昆明市社科院在今年1月完成的《強省會戰略與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研究》課題報告中指出,從2010年的人口“六普”到2020年的人口“七普”,雲南省增加的124.33萬常住人口主要是昆明貢獻的。昆明是全省16個州市中人口增長的5個州市之一,也是滇中城市中唯一人口增長的城市。昆明市人口增加了202.78萬人,全省其他4個人口增長的州市(德宏、西雙版納、麗江、怒江)僅增加30萬人,部分地區和城市出現人口負增長。可見,全省人口增長主要是昆明貢獻的。昆明顯示出了較強的人口聚集能力。
人口增長是“強省會”必然路徑
2022年,我國15個新一線城市新增人口共達109.49萬人,整體來看,新一線城市已經成為我國人口流入的高地。
一般來説,人口增長比較快的城市,經濟增長也比較快;反之,人口下降的城市,最近幾年經濟增長也表現一般。
數據顯示,2022年,昆明全年經濟增長3.0%,領跑西南五大重點城市。
昆明是雲南唯一的特大城市,人口吸引力並不算弱。放眼2016年末至2022年末,昆明人口從672.8萬人增長到860.0萬人,人口增加187.2萬人,6年增幅27.8%。2021年,經濟受疫情影響,昆明人口增量也有所下滑,僅增加3.9萬人,排在全國30名外。但2022年,昆明人口增加9.8萬人,一舉進入全國前十,成為西南之首,超過了成都、武漢等一眾流量大城。
事實上,昆明的發展潛力不止於此。2022年初,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強省會”行動,昆明正式進入“強省會”建設元年。
2022年底,《昆明市當好排頭兵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審議通過,提出到2025年,全市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元以上,經濟首位度提高到30%以上、力爭達到32%。
昆明市社科院的課題報告中也提到,省會強不強,其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佔比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之所以能在這一輪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與省會的強力崛起不無關係。
2021年,全國27個省會城市GDP達到242825.85億元,佔全國27個省份GDP的24.03%,佔全國GDP的21.23%。強省會,是經濟發展規律和城市競爭的必然。
GDP佔全省比重低的省會城市,其GDP還會低於省內其他城市,例如:濟南低於青島、南京低於蘇州、呼和浩特低於鄂爾多斯和包頭、石家莊低於唐山、廣州低於深圳。昆明GDP佔全省的26.61%,在全國居第12位,處於中等水平。
“強省會”在中西部內陸省份獲得了成功,成都、武漢、西安、鄭州、長沙、合肥成為帶動全省和區域發展的龍頭。福州通過強省會,GDP時隔22年終於超越泉州,重返福建省第一名。
實踐證明,西部省在經濟實力上不如東部省,但西部省可以通過“強省會”,提高競爭力和影響力。具體到雲南,可以通過“強省會”,吸引和聚集國內外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發展性資源,避免省內人才都流向經濟發達的外省,同時帶動周邊的滇中城市發展。
人口增長靠政策更靠産業
俗話説“人往高處走”,人口增長數據反映了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近5年來,杭州、成都、武漢等新一線城市紛紛降低落戶門檻吸引人才。人才的流動為這些城市帶來人口和經濟增量。可以説,常住人口能夠不斷增長的城市都有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
記者從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了解到,對於高層次人才,昆明已實現“零門檻”落戶。除了“零門檻”的落戶政策,昆明還圍繞人才落戶,從租房、生活等方面給予補貼。
比如,生活補助方面,對不同類型的高層次人才,昆明給予每月5000元、4000元、3000元、100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最長補助3年。
住房方面,為來昆工作的高層次人才提供系統的安居保障,如果租房,可以提供連續3年總計25200元的租房補助;在縣區還配套有人才公寓,可以滿足高層次人才各類安居需求。
配套政策方面,昆明&&了“春城計劃”高層次人才引進相關政策規定,對於入選引進專項的高層次人才,給予50萬元一次性工作生活補貼、100萬元的項目經費扶持。此外,昆明鼓勵用人單位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彈性使用、柔性管理、個性服務。柔性引進的人才(團隊),可對應“春城計劃”各專項條件,申報最高500萬元扶持經費。
為鼓勵和引導更多高校畢業生來昆留昆就業創業,昆明市研究&&《關於進一步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針對來昆就業創業的群體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幫扶。
事實上,人口增長靠的不僅是落戶政策,更是産業政策。
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口徑中,中國內地有36座“主要城市”,包括4座直轄市、27座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5座計劃單列市。再加上GDP排名靠前的10座城市,一共統計了45座城市(長春未公布2013年數據,故為45座)近10年的人口變化情況。
從中不難看出,産業與人口的關聯。回看2013年—2022年,新一線城市成了主角。10年間,人口增量最多的10座城市裏,有8座新一線城市。
業內人士&&,目前新一線城市本身的能量集聚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工資收入水平也在快速提高,就業機會比較多,而且教育、醫療資源也很不錯,這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另外,因為一線城市的房價等生活成本壓力較大,競爭激烈,使得很多年輕人想到新一線城市發展。
從産業來看,昆明聚焦“8+N”重點産業鏈,實施“一把手”招商、全員招商、産業鏈招商、精準招商,收穫5個“千億大單”,簽約寧德時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欣旺達電子等272個項目,協議投資金額6996.2億元。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國民營500強企業落戶37家。全年引進市外到位資金2508.17億元、增長30.45%,其中産業項目到位資金1488.68億元、增長64.93%,為昆明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全市工業投資完成578.4億元、增長41.4%,創2006年以來最高增速。
從文化服務業來看,昆明的服務業也在復蘇、升級。一方面,旅游市場開始好轉,2022年接待游客2.1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2744.8億元,超過2019年水平。另一方面,近年來,昆明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結合自身較好的教育、醫療、文化資源,以及較低的房價,吸引了周邊地區很多人口流入。
昆明市社會科學院産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尹峻認為,人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人口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人才是城市的未來。人口的持續增加映射了宜居昆明的魅力,馬可·波羅心中那一座壯麗的東方大城正在創業就業的熱潮中茁壯成長。人才的不斷累積,為昆明的發展擘畫出壯麗的藍圖,現代化産業體系必將成為昆明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元素,經濟強、人民富將成為昆明人的底色。(記者 李思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