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楚雄州地處滇中,是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請您介紹一下,楚雄州從哪些方面發力打造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先行區,取得了哪些成效?
楚雄州始終將打造全國、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先行示範區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舉全州之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護良好生態環境,全力推動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一是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適時健全協調機構,完善制度機制,扛牢扛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全州“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大比拼重要權重分值,形成了污染防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聯動協同齊抓共管新格局。
二是全面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堅決守好生態安全屏障。“十四五”以來,楚雄州全面優化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嚴守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空間管控單元94個,強化河湖岸線管控,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完成長江經濟帶“三線一單”戰略環境評價規劃編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體,以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為支撐,以南部哀牢山生態屏障、北部生態屏障,金沙江幹熱河谷地帶、紅河干熱河谷地帶為依託,結合楚雄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散狀分佈,建立“兩屏兩帶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體系。
三是在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減污降耗,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聚焦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實施産業強州戰略,構建形成了綠色能源和綠色製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和綠色食品製造、旅游文化、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等産業集群。
四是弘揚生態文化正能量助力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楚雄州通過實施恐龍化石保護條例、彝醫藥條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保護條例、彝族服飾保護條例等政策法規,為全州民族傳統生態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和制度保障。通過廣泛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持續高漲,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生態文明的價值觀、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行動自覺。
近年來,我們在打造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先行區具體行動中實幹爭先,圓滿完成省下達楚雄州的各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和我州確定的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連續四年在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全州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24年1月至9月,全州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9.5%,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州府所在地楚雄市細顆粒物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41個國省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從2021年的86.7%提升至2023年的95.1%,優良率提高了8.4%,境內金沙江幹流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
問:楚雄州共榮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國字號”品牌4個、“省級”品牌4個,持續位列全省“雙第一”。請介紹一下楚雄州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的經驗。
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國之大者”,楚雄州始終高度重視,堅決扛起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全面深化生態環境體制改革,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落細落實。通過不懈努力,2020年,楚雄州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大姚縣被命名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1年,雙柏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022年,楚雄州和雙柏縣、大姚縣被命名為雲南省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023年,大姚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楚雄市被命名為雲南省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一是堅持目標引領,鞏固提升創建成果。緊盯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先行示範區目標,聚焦打造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先行區任務,印發《楚雄州“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先行示範區建設規劃(2021-2025年)》《楚雄州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統籌謀劃並全力推進楚雄州及10縣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堅決守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榮譽,持續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創建成果。
二是堅持保護優先,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與治理,全面優化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強化河湖岸線管控,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嚴格“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7215.65平方公里,佔全州土地面積的25.37%;劃定管理保護範圍河道508公里,河湖岸線保護率達100%;共建立自然保護區(分區)17個、面積達190991.13公頃;有濕地面積4494.92公頃,濕地保護率達75.25%;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2.09%;綠孔雀現存數量達52群360多只,已超過全國總數的一半,全面打響“中國綠孔雀之鄉”品牌。
三是夯實生態制度,壓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州、縣市兩級進一步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考核制度體系,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體制機制,開展州、縣兩級年度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文件及時印發實施,剛性約束更加趨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更加有力。
問:在落實雲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三年行動要求方面,楚雄州下一步有何措施和計劃?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楚雄州結合實際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探索出來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牟定經驗”在全省推廣,目前全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4.24%,位居全省前列。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持續努力抓實工作。
一是積極對標深化認識。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主攻方向,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有效措施,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弱項。
二是聚焦目標精準發力。今後一段時期,楚雄州將以“提質增效”為主要任務和基調,通過實施“整州推進”“全域治理”全面補短板強弱項,在解決“有沒有”問題的基礎上,向着“好不好”目標穩步邁進,爭取到2026年實現農村生活污水以資源化利用為主全覆蓋。
三是徹底清查摸清底數。結合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排查,全州組織開展拉網式治理成效“回頭看”,徹底摸清家底,精準掌握問題底數,有針對性制定整改方案,有效推進問題整改。
四是全面強化質量監管。組織基層力量加大工程巡查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同時廣泛聽取群眾合理化的意見建議,保障工程質量,真正解決各族群眾所需所盼。
五是健全完善制度機制。發動群眾自治組織健全完善運維管護制度,做到污水收集系統和處理設施有運維管理經費保障、有專人管理、有運維管理記錄、有水質檢測報告。
六是廣聚民智形成合力。楚雄州將繼續充分發揮群眾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廣泛動員村民參與,共同研究治理方案措施,確定治理方式,形成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強大合力,堅持以“讓老百姓滿意”為標準,讓群眾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的參與度、獲得感、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