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按照村委會、村民小組來管理服務,很難適應現在群眾的生産生活,無形中造成‘盲區’和‘真空地帶’,一些事項想管能管最後管不了!”這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紅土坡鎮明麼村委會總支書記、主任張應香的真實體會。南華縣國土面積2343平方公里,轄128個村社區1532個村居民小組,92%的面積都是山區,地廣人稀,群眾居住分散。如何將分散的群眾納入到網格裏,實現有人&&、有人管理、有人服務,是基層治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為此,南華縣把村委會作為總網絡、村民小組作為網絡,在此基礎上,再把網絡細化,做實基層治理的“最小管理單元”——“微網絡”。
“我們以5—10戶為單元,農村按居住情況、城區按樓棟單元劃分城鄉‘微網格’6710個,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劃分專屬‘微網格’144個,並由村居民小組長、‘兩代表一委員’、黨員骨幹以及物業管理人員、樓棟長等擔任微網格員,探索‘五戶聯管,十戶共治’的基層治理新模式。”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羅敏説。
將黨員編入“微網格”,設立909個網格黨支部、1479個網格黨小組,以黨員的示範帶頭作用及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實現鄉村振興、政法、城管、應急等各類網格“多網合一,一網多員,一網統管”,推動綜治、民政、司法、應急等部門聯勤聯動、快速響應,讓資源沉在網絡裏、服務聚在網絡中。
在縣城社區開展紅色業委會進小區,志願服務隊、黨員先鋒隊、“三官一律”進社區活動,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有了‘微網格’的統一管理,網格員都是左鄰右舍或親戚,實現了‘要事’變‘家事’,相互商量着就解決了!”龍川鎮鬥山社區居民楊莉芹説。
今年10月,五街鎮中村村委會蒼浦箐二村村民小組張萬純戶突發疾病住院,醫保報銷後自費部分達7960.71元,給家庭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通過向微網格員羅發平反映,鎮裏第一時間組織人員進行核實,及時將整戶3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現在每月可領取低保金915元,讓群眾的生活難題及時得到解決落實。
基層治理需要上下協同、部門協同,但現實中信息不對稱、數據不共享、工作缺乏統籌等問題普遍存在,不但加重了基層負擔,還影響了基層治理效能。如何把這些工作統籌起來,南華縣在數據賦能基層治理工作中探尋着答案。“全縣10個鄉鎮每年累計需報送各類表格22326張,以龍川鎮為例:每年需要向縣級部門填報表格2188張,僅報送農業農村局的表格就達542張,有些數據需要向多個縣級部門重復報送。”南華縣數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數據賦能的主要內容,是依託省級建設的“雲表通”系統&&,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數據歸集起來共建共享,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利用,實現常用基礎數據“一鍵查看”、報表數據“一鍵生成”、風險數據“一鍵推送”,真正為基層治理賦能。
該縣通過分析業務邏輯及報表內在關係,梳理出鄉鎮需要向縣級部門報送表格2142張,創新開展“保留一批、合併一批、淘汰一批、生成一批、回流一批”工作法,將鄉鎮原來需要報送的報表整合優化至668套,優化率達68.82%。收集部門存量數據以及省級回流的人口、企業信息數據,對數據進行歸整、清洗、加工,累計入庫不重復數據96萬條,建設完善涵蓋人、房、企、事、物的“基層治理數據庫”,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隨取隨用。
數據賦能,不僅是填報表格事項的減少,還通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使用數據,使基層治理更加精準、高效。縣委社工部相關負責人對工作充滿期待:“下步,系統會自動分析,實現基層治理數據及時推送,比如將群眾就醫支出較大的數據及時向鄉鎮進行推送,將部門掌握的風險人員、風險部位信息向鄉鎮推送,讓基層第一時間掌握情況,採取應對措施。”
據悉,通過數據賦能基層治理,全縣由基層填寫報送的表格將大幅減少,綜合減負率預計達50%以上;推動數據共享共用,逐步實現溯源治理,有效防範和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通訊員 董學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