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沙龍鎮青海湖畔,一陣“叮叮噹當”的銀器敲打聲傳入耳中。這裡有一間小爐匠文化傳習所,內部展示的銀器作品匠心獨運、工藝精湛。小爐匠文化傳習所不僅推動了祥雲縣“沙龍石壁民族銀器飾品製作技藝”傳承,更讓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帶動經濟發展、幫助周邊群眾致富、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
來自祥雲縣沙龍鎮石壁村的楊積功是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沙龍石壁民族銀器飾品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今年68歲的楊積功,從13歲開始就跟着父親學習銀器製作傳統工藝,學習滿3年之後,他和其他“小爐匠”一樣,挑着一根扁擔,帶着一個簡易的爐子、一個吹風筒,就開始了走村串巷,靠幫人打銀器討生活的日子。多年以來,他基本走遍了雲南省的各州(市),還到過四川省、西藏自治區等地。楊積功介紹,石壁村雖緊鄰青海湖,以前卻長年乾旱缺水,能耕種的土地少之又少,很難發展農業,村民謀生的手段也比較少,大部分村民都會學習銀器製作技藝,走出去討生活。
據了解,隨着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青海湖蓄水和湖面面積不斷減少,周邊耕種的農田也受到影響。2010年,由國家煙草專賣局出資援建、祥雲縣人民政府為項目建設主體的祥雲大型水源工程開工。青海湖水源工程的建成不僅解決了周邊居民農業用水問題,也讓青海湖又再現水光如鏡之景。如今的青海湖,10公里的圍湖堤壩遍植垂柳、櫻花及各種小灌木,平坦的環湖公路上車輛絡繹不絕,青海湖逐漸成為祥雲縣居民及各地游客旅游觀光、休閒娛樂的必經之地。
2023年,依託青海湖的區位優勢,祥雲縣沙龍鎮不斷挖掘“小爐匠”的文化內涵,在青海湖畔建成了集保護傳承、設計開發、交流展演於一體的小爐匠文化傳習所,召回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60余名。返鄉的“小爐匠”將當代審美、大眾日常生活所需融入傳統銀器製作技藝,通過革新傳統工藝、拓展銷售渠道、創新經營模式,定制化、訂單化生産特色銀飾,不斷帶動周邊群眾致富。小爐匠文化傳習所還定期組織開展非遺文化體驗式教學,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銀器愛好者前來學習、體驗,進一步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
“如今青海湖水又多又清澈,周邊發展也越來越好,傳習所建起之後,游客多了,我們的銀器製作工藝也能被更多人了解。”楊積功説道。隨着青海湖周邊的逐步發展,“小爐匠”及“沙龍石壁民族銀器飾品製作技藝”也在青海湖畔煥發出新的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