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興祥(右)正在打掃衞生(10月11日攝)。陸興 攝
近年來,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採取措施,積極開發城鎮和鄉村公益性崗位,幫扶就業困難人員,有效增進了民生福祉。
廣南縣壩美鎮革乍村委會西松村小組的農興祥一家共有4口人,戶主農興祥為肢體二級殘疾,母親陸金玉是多重四級殘疾,兩個兒子分別就讀於昆明醫科大學和廣南縣第一中學,家庭經濟收入來源渠道單一,生活困難。在廣南縣公益性崗位政策的幫助下,農興祥被安置為鄉村公益性崗位保潔員,負責村內道路衞生打掃,這不僅讓農興祥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每月還能領取到8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貼,有效緩解了他家的經濟壓力。“每月領取的公益性崗位補貼能幫助支付兩個孩子在校期間的生活開支,減輕了我家的家庭負擔,也為孩子完成學業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農興祥感慨地説。
同樣,從廣南縣曙光鄉雞街村委會搬遷至廣南縣蓮城鎮圓夢社區的李應榮一家,也深深感受到了廣南縣公益性崗位政策帶來的溫暖。李應榮現年55歲,妻子李林英視力肢體殘疾,母親陳秀良95歲需要人照顧,長子李德福在讀初中。為了照顧家庭,李應榮無法外出務工,家庭經濟困難。在廣南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和圓夢社區黨組織的幫助下,李應榮夫妻二人被安置到公益性崗位,負責打掃社區公共環境衞生,每月領取16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貼。同時,社區還協調縣民政、殘聯等相關部門對李應榮家庭進行後續幫扶,月總收入達4000元以上,足以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開支。“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在社區工作穩定能照顧到家庭,同時收入也可觀,我們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李應榮激動地説。
李應榮正在打掃衞生(10月11日攝)。陸興 攝
在廣南縣,像農興祥和李應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為充分發揮鄉村公益性崗位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廣南縣、鄉(鎮)、村三級聯動,常態化推進公益性崗位的開發,並按照“誰用人、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積極跟進各鄉(鎮)、村(社區)對公益性崗位的管理情況,從嚴從實監督管理,確保崗位真正惠及就業困難人員。同時,建立嚴格的抽查督查機制,堅持每月對城鎮、鄉村公益性崗位在崗履職情況進行隨機抽查,確保人員在崗履職,及時兌現待遇,堅決避免“只取酬、不履職”等違規現象的發生。
截至9月底,廣南縣共開發公益性崗位12758人,其中人社局部門安置8258人,林草部門安置4500人,累計兌現公益性崗位補貼8102.98萬元。
“下一步,廣南縣將繼續堅持就業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公益性崗位開發工作,為更多就業困難人員提供機會,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廣南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駱梅信心滿滿地説。(完)( 陸興 劉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