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縣城
永平縣城健康步道
近年來,永平縣緊緊圍繞綠色食品加工貿易集散地、生態文化新城發展定位,依託自然山水格局,以增綠提質為主線,通過拓城、強基、鋪綠、添景、塑美等措施,建設綠美、宜居、特色、韌性城市,初步形成了“推窗見綠、出門見景、人在綠中、城在園中”的景觀。
打造獨具特色的濱水園林城市
“永平縣城建成區面積6.1平方公里,已基本形成公園、綠地點連成線、線形成面、面匯成體的綠美城市格局,目前正重點着手做精、做細、提品質。”漫步在銀江河畔風光秀美的城市健身綠道,永平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張國柱介紹,“銀江河邊過去都是老百姓私搭亂建的禽舍和菜地,經過流域生態走廊、濱河園林景觀改造,已經成為群眾休閒健身的最佳場所。”
去年6月,省住建廳將永平縣建設濱水園林城市列為省級綠美城市試點縣。永平縣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創新布局,將引入水體走廊、水體與綠化結合、建設綠地生態系統納入新一輪城市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山、水、風、田、園等自然資源,建設“一帶、兩心、四廊、多點、一環、一圈”的綠地系統,形成“點、線、面、環、楔”相互滲透的網狀結構模式。
以自北向南穿城而過的銀江河為主軸、七條支流為延伸,通過實施河道綜合整治、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局部景觀打造,深層次挖掘利用水資源,塑造城區濱水輪廓線,構建獨具特色的濱水園林城市綠地系統。
按照沿銀江河及支流規劃布局建設濱河生態景觀的思路,永平縣建設銀江河文化長廊公園及銀江河濱河公園,啟動銀江河新光大橋至永興橋段建設,進一步構建銀江河流域生態走廊、濱河園林景觀。借助七條支流,相繼完成菜園河“口袋公園”、觀音河中段河道治理等工程項目,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優化河道周邊綠化景觀;布局謀劃中屯河河道治理工程,銀江河、東山河、中屯河濕地保護工程等系列項目,高標準規劃建設濱水園林城市,逐步形成“一河七脈、沿河沿路、四面臨水”的濱水園林城市新格局。
充分挖掘城市邊角地、零碎地、閒置地等地帶,當地通過規劃擴綠、拆房補綠、破硬植綠、留白增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立體添綠等方式,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拓寬綠地建設途徑,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局部景觀,滿足群眾親近自然、休閒游憩、運動健身的需求。
圍繞城市綠道規劃,通過全力推進城市綠道慢行系統等項目的建設,新建改建博南路、博南東路城市綠道及博南公園、永樂公園、觀音河濱河公園、龍坡森林公園等一批綠道,縣城建成區綠道11.622公里,萬人擁有綠道1.75公里。
截至目前,永平縣城建成區綠地面積246.18公頃,綠地率40.03%,其中公園綠地面積92.67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02平方米,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100%;建成各類公園23個,綠美示範街區2個、綠美示範街道2條,游園(口袋)公園14個,出門見綠、推窗即景的美好願景逐步成為現實。
高質量推進綠美社區建設
近年來,永平縣積極開展園林式居住區(單位)創建活動,將綠美社區建設與園林式居住區(單位)相結合,推進推窗見綠和綠化提質改造,全縣先後有48個單位、小區創建為省級園林單位和園林小區。同時,積極開展綠美庭院創建活動,鼓勵市民補綠、添景,2022年命名綠美庭院示範戶200戶。
大力實施拆違還綠,在城市環境整治、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中,大規模開展拆違還綠、拆房建綠,基本形成林蔭路網絡,做到路通、樹綠、花紅。完善強化縣城重要節點綠化、亮化、美化以及亭廊佈置、牌坊營造、小品點綴,充分挖掘永平歷史文化內涵,體現“一點一特色、一點一景觀”。
着力塑造城市獨特魅力,對古城區街、路、牌、坊等實行修舊如舊,保護歷史風貌。在曲硐古鎮保護開發中,保留和修復了一批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並對建成區建築物實行嚴格的高度、風貌管控,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圍繞獨具特色的古核桃樹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瞄準“一地一城”目標定位,建設十字口等綠美村莊。
以“走博南古道、逛曲硐老街、賞古樹名木、品百味美食”為目標,統籌古樹名木資源保護開發,守住綠美永平之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設立林長334名、專管員1099名;編制《永平縣古樹名木保護方案》,依託巡山護林工作,將古樹名錄數據庫收錄的316株古樹作為日常巡護重點,“一樹一方案”動態監測管理;對縣城建成區67株古樹進行掛牌保護。
以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木蓮花、古山茶群落為重點,開展科考調查活動,推介“雲南山茶谷”文旅品牌;圍繞十字口古核桃樹群落,打造“夢裏原鄉·十字口”國家AAA級景區;全縣註冊森林旅游休閒經營場所11家,利用林地面積21.2萬畝;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宣傳活動,增強群眾“綠美永平”建設的參與感,營造共護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記者 秦蒙琳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