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12 16:37:46
來源:雲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雲南大學—浙江大學赴西雙版納開展暑期“三下鄉”調研

字體:

觀察團師生在基諾山鄉巴朵村合影。

  為響應“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號召,使青年學子在祖國大地探尋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多元發展之道,促進東西部地區共享發展經驗,助力東西部協作,8月6日—7日,由雲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與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公共管理強化班(UPA)師生組成的“發展成就觀察團”前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鄉、動罕鎮、動龍鎮開展暑期“三下鄉”調研,深入調研深化邊疆治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方面的舉措和成效。

  黨建引領振興路,基諾古寨“煥新顏”

  基諾山古稱“攸樂山”,是古六大茶山之一,也是我國最後一個被確認的民族——基諾族的主要聚居地。觀察團首先來到巴朵村調研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巴朵村依託邊疆黨建長廊先行示範區建設,拆除了原來村落裏的雞圈、豬圈、雜房,做到人畜分離,統一基諾族建築風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植入基諾文化,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變。

巴朵村貌。供圖

  如今,整齊漂亮的特色基諾文創店、獨具基諾特色的幸也咖啡小店、乾淨整潔的柏油小道、民族彩繪墻映入眼簾,基諾山用優美生態環境和特色民族風情吸引游客,讓基諾非遺文化“顯”了出來,徒步旅游“火”了起來,經營業態“豐”了起來,打造了組織強、人心齊、産業興、村寨美、村民富的幸福新圖景。

  基諾山有着得天獨厚的生態雨林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近年來“雨林徒步”成為基諾山鄉的熱門旅游項目,當地探索出“黨支部+村集體+企業+農戶”的聯動運作模式,通過社會企業投資引流,村集體對口幫扶的多方合作,基諾山鄉村民們開起了特色民宿、民族餐館,當起了雨林嚮導,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二嫂”與師生交流。

  調研走訪過程中,觀察團走進紡織“砍刀布”的巴朵村民“二嫂”家。二嫂向同學們講述自己一邊織布,一邊從事“雨林嚮導”的幸福生活,“我們織的布,是全手工,都不愁賣呢!”

  觀察團還前往景洪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澤白的普洱茶工作室,了解普洱茶的歷史、種植環境、生産工藝和品茶技巧等。據了解,巴朵村依託“攸樂”作為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歷史文化背景和1056畝生態茶園風光,推出“茶基地+茶加工+茶品鑒+茶休閒”精品旅游路線,打造集“基地建設、茶園觀光、知識科普、採摘加工、産品體驗、茶餐製作”為一體的融合發展鏈條,讓游客在參與賞茶、採茶、制茶、泡茶、品茶、論茶的過程中增加體驗感、釋放購買力,提升普洱茶産業的綜合效益。

  解鎖治理幸福路,激活邊境鄉村治理“源動力”

  近年來,基諾山鄉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子,巴朵村以黨建帶群建凝聚治理合力,發揮黨員、青年、民兵、婦女、鄉村理事會等基層治理力量,構建了“黨員+N”的網格治理體系,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美治“六治協同”,夯實基層治理一體化、法治化、人文化、社會化、智能化、精品化“六化提升”。

  而巴飄村作為基諾山鄉清廉建設和民族團結建設的典範,依託網格管理,形成“三融、四起、五治”的黨建引領新模式,以“民族團結+基諾文化”為建設總元素。巴飄村組織修建“清風亭”“議事亭”,“憶苦養廉”“憶苦持潔”等廉潔標語與文化宣傳欄在村內隨處可見,在切實打造特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的同時,實現了農村自治“實”起來,邊境治理“活”起來。

  黨旗領航“三村創”,攜手共繪“振興圓”

  “三曼”村,一個由曼嘎儉村智慧引領,將曼空岱、曼空邁、曼空站串聯的文旅明珠,以其獨特的運營小組團發展模式,展示了邊疆民族地區如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8月7日上午,觀察團師生走進“三曼”村開展調研,探索其振興密碼。

  “坐在家裏能創業,庭院門口看增收”,在駐村幹部的介紹下,觀察團成員了解到曼空岱村依託邊疆黨建長廊先行示範區建設,利用傣族織錦、傣族造紙、慢輪制陶、貝葉經刻寫等非遺資源,搭建起鄉村旅游沉浸式體驗&&,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致富增收。

  在曼空站村,家的延伸與生計的富足是這裡的關鍵詞。村民岩甩勒向觀察團自豪地分享:“我們家裏的房子採用‘嵌入式’改造,一半建民宿,另一半自己住,每個村民都是建築師。”村民們利用村落翻新補貼建起了一棟棟民宿,吸引了十余位青年返鄉創業。一位“歸鄉人”向觀察團介紹,他們的民宿經營管理模式運用了“鄉村CEO+村集體+公司”的形式,大家把錢放在一起,一起幹活,一起分成,全力打造屬於曼空站村的“共富屋”。

傣族文化體驗小院。李思媛 供圖

  “我們是全州第一家農村品牌咖啡店,前後有20來位村民在這就業,現在每天都有600塊左右的收入”,品牌咖啡在曼空邁掀起青年創業的浪潮。“雲上春天”、“幸也”咖啡、花滿樓等雲南本土品牌的引進豐富三曼“小旅游”環線消費種類,延長文旅消費鏈。

  同時,村集體依託傣家小糯玉米的種植優勢與“傣鮮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盒馬生鮮”等商超進行合作,打造出一張增收創富的“盒馬村”名片。當前,村集體正在探索“智慧農業”促高標準化生産的新發展路徑,融合“電商直播”打造多元賦能鄉村振興新模式,帶動村民利用現有資源穩步發展,逐步實現“資源變資産、農民變股民”的目標。

駐村幹部為師生講解村情。薛帆 供圖

  黨群齊心治理,各民族共築“紅色屏障”

  調研的最後一站,觀察團來到地處邊境的動龍鎮壩卡村。壩卡村自2022年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社區)建設以來,探索出一條以鄉村建設為基礎、民族團結為主線、黨群合力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創建了“哈尼民族文化+特色産業+基礎設施+旅游産品”的經典工程。

壩卡村新貌。 包容 供圖

  此外,壩卡村積極實施“五化”工程,深入推進“三小園”建設,同時以村內同心亭為載體,定期召開村民議事會議,推動把群眾“等、靠、要”的思想轉變成“提、議、辦”的行動,讓村民説事、議事、主事。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