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8/06 17:53:58
來源:昭通日報

昭通魯甸龍頭山10年蝶變——“手”繪生活新畫卷

字體:

  日曆第十次掀到這一頁:8月3日。

  一年一年,風吹一陣,雨落一場,草木從裂縫中長出來蓋滿群山。

  儘管已經過去10年,但是每年的8月份,人們都會再次將關切的目光投向——魯甸縣龍頭山鎮。

  每一滴汗水,都蘊藏着奔騰的力量!

  每一個夢想,都融匯於奮進的時代!

  10年過去了,魯甸和整個地震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鼓舞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災區群眾堅韌不拔,用勤勞的雙手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畫卷。

  驅車從昭陽城區出發,沿都香高速公路一路向南,20分鐘左右便可到達龍頭山鎮。青山綠水間,龍頭山山脈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土黃、嫩綠、粉白、紫紅。那是災區葳蕤的樹林、盛開的花兒,那是這片土地上怒放的生命。

  然而,比美麗風光更讓人心動的,是無處不見的民生之變。

  樓宇鱗櫛,道路寬闊,行人和車流熙來攘往;微風送爽,廣場上歡聲陣陣,老人們圍坐一起嘮着家常,享受着大城市般的美好與愜意。

  被迫離開震毀的家園,那種不捨與無奈仍舊刺痛着村民的心。那已經是10年前的事了,生活的陽光終將照亮過去的一切!如今,大家已不會刻意提及過往,更多的村民更願意講述在這裡每分每秒的奮鬥歷程,一磚一瓦的建設經過和10年來的嶄新變化:

  種植能手、養殖大戶、創業先鋒、致富帶頭人……

  買小轎車的人多了,種植花椒、大櫻桃掙錢了,日子越過越紅火了……

  這裡所有的“新”,改變了曾經偏遠閉塞的村鎮。

  勤勞的手:種好“一棵樹”

  盛夏7月,正值龍頭山花椒採摘時節。工人們一邊剪枝,一邊從剪下的枝條上採摘花椒。長期在魯甸縣琳瑯天上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花椒基地務工,他們既能學到花椒種植、管理技術,還能將自家種的花椒賣到合作社。

  10年前魯甸發生的那場地震,李有學家的房屋被掩埋,父母當時在戶外勞作,躲過一劫。甦醒過來的李有學大聲呼救後被人救起,想起地震襲來時在旁邊房子裏玩耍的弟弟妹妹,他拼命地與趕來救援的武警官兵一道在廢墟中徒手刨開泥土瓦礫,弟弟妹妹卻不幸罹難。親人的離世,讓李有學一蹶不振,無心學業的他養起了蜂,帶着蜂群和心中的傷痛離開了家鄉,輾轉全國各地,3年間走過了19個省。

  漂泊在外,隨着傷痛漸愈,無處安放的“心”與“身”,讓李有學想回家鄉發展。

  2019年,李有學回村創辦了魯甸縣琳瑯天上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養蜂、蜂蜜加工和花椒、核桃示範種植及營銷。幾經摸爬滾打,合作社的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社員由起初的5人發展到目前的100多人。

  “累,但是日子越過越安逸。”李有學一臉憨厚地笑着説。

  李有學説:“接下來要在延伸産業鏈、運用現代營銷方式上發力,在産業融合上探索出一條路子來。”

  7月14日,龍頭山鎮光明村的付賢金結束了大二的學業,回到了村子裏。這個暑假,他依然和以前一樣幫助父母摘花椒、曬花椒、賣花椒。

  這個生長於魯甸大山裏的少年對花椒“情有獨鍾”。兩年前,付賢金以612分的高考成績考取了武漢理工大學。他愛花椒是因為花椒是一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承載着一家人的生活和夢想,哥哥姐姐和自己上學的學費,生活中的各種支出,花椒總在急需之時“挺身而出”,解決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付賢金説:“如果不種花椒,我可能早就輟學了,哪能考上大學。”

  回憶10年的生活,付賢金感恩生於偉大的祖國,板房裏瑯瑯的讀書聲還回蕩在腦海裏,那時的他還是個懵懂的孩童,雖然災難無情,但溫暖常伴,大家建起了新家,開啟了新的生活,笑容再次回到臉上。

  龍頭山鎮光明村是遠近聞名的“花椒村”。全村有2100多戶農戶,家家種花椒,花椒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的有20多戶、5萬元以上的有1000多戶。當地村民在花椒林間套種仙人掌並發展林下養殖“椒林雞”,實現了一塊土地三份收入。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據統計,魯甸縣青花椒種植面積從2014年的1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32萬畝,花椒年産量達1.705萬噸,年産值達12.67億元,帶動4.12萬戶18萬餘人增收,收入5萬元以上的花椒種植戶多達4000余戶,實現了既帶動群眾增收,又促進花椒産業良性發展的目標。

  2023年,龍頭山鎮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8.66億元,是2014年的2.63倍,年均增長11.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可達15547元,是2014年的3.33倍,年均增長14.3%。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從廢墟上站立起來的龍頭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開拓的手:建好一條路

  2018年11月,昭通市都香高速公路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都香公司”)副總經理、副指揮長兼總監理工程師藍斌,放棄待遇優渥的省城工作,懷着誓讓烏蒙天塹變通途的勇氣,轉戰條件較艱苦的都香高速公路項目。

  時光回到幾年前,從正式破土動工到全線貫通,這條高速公路的每一寸路基、每一片箱梁、每一根鋼筋都見證了藍斌在此奮鬥的點點滴滴。

  面對都香高速公路地質構造複雜和總承包管理模式帶來的諸多問題,藍斌和指揮部班子成員經常深入施工一線調研指導,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在項目施工中,藍斌把工程質量視為頭等大事來抓, 時時講、處處講。凡是他看到的,或聽到的,只要是質量問題,他從不放過。

  2020年12月31日,都香高速公路守紅段前40公里通車,自此,龍頭山鎮到昭陽城區只需半個小時。藍斌説:“能夠參與都香高速公路的建設是我的榮幸。看到高速公路通到群眾家門口,群眾回家的路更近了,我內心十分激動。”

  我們駕車跨過的一座座大橋,穿過的一座座隧道,都凝結着像藍斌這樣的千千萬萬道路工程建設者的心血!

  對都香高速公路昭通段沿線的群眾來説,這是一條幸福之路。

  李保學在龍頭山集鎮上經營一家200平方米的超市。這幾年,夫妻倆踏實苦幹,日子過得十分紅火。李保學每週都要從龍頭山鎮到昭陽區進貨,都香高速公路通車後,不僅為他節約了運輸成本,還讓他得以抽出時間去照看在縣城上學的孩子。

  “做生意既辛苦又瑣碎,但累並快樂着。一回到家看到老婆和孩子,這些鬱悶都會煙消雲散。”這個樸實憨厚的男人説起自己的小家時,幸福得眼睛都瞇起來了。

  “好日子都是幹出來的!村裏最大的改變是村民的幹勁更足了,我們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把日子過好過紅火。”李保學説。

  一條暢通的道路,讓村民的生活發生着深刻變化。

  以前,農戶種植的花椒、養殖的牲畜,大多都自行運往外地銷售;都香高速公路通車後,許多客商都自行到農戶家裏購買,為農戶節約了很多成本,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果農的櫻桃、桃子、紅梨剛被摘下,便被一筐一筐地搬進路旁的冷鏈運輸車裏。“全程都是高速公路,魯甸的農特産品很快就能擺上北上廣市民的餐桌。”王師傅説。 一邊是深藏於大山的蔬菜瓜果,一邊是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高速公路的貫通,暢通了農産品進城的渠道,讓鄉村與城市間的距離更短,讓供給與需求的對接更緊密,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也豐富了市民生活。

  “原來從老家到昭陽城區要2個小時左右,路很難走,現在都香高速公路修通了,從魯甸縣城到這裡只需不到1個小時。”魯甸縣樂紅鎮對竹村村民匡開友説。

  一條路,拉近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方便了廣大群眾。

  依託都香高速公路,魯甸在梭山鎮打造了兩山峽谷溫泉旅游度假區,並依託魯甸地震遺址公園、抗震救災紀念館、防災救災體驗館、朱提銀文化展覽館等,構建適應群眾需求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

  都香高速公路昭通段起點位於昭通市昭陽區守望回族鄉,順接都香高速公路貴州段,經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止於四川省金陽縣春江鄉。今年1月初建成通車後,守望鄉到春江鄉的通行時間從原來的6個小時縮短至1個小時左右,有效解決了沿線10個鄉鎮近187.87萬名群眾的出行問題,同時帶動了當地産業發展,沿線的蘋果、花椒、核桃以及櫻桃等農特産品都將通過這條大通道,快捷地運向遠方,走出深山,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創新的手:守好一面湖

  李家山、紅石岩,在魯甸6.5級地震發生以前,並不為人所關注。

  “這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工程。”看到紅石岩堰塞湖的變化,李家山村黨總支書記陶永紅激動不已。

  思緒回到10年前那個天崩地裂的時刻,魯甸縣火德紅鎮李家山村和巧家縣包谷垴鄉紅石岩村交界處的牛欄江幹流兩岸山體崩塌形成一個巨大的堰塞湖,威脅下游沿江10個鄉鎮3萬餘名居民的生命財産安全。

  2016年2月26日,紅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全面開工;

  2019年12月19日,成功下閘蓄水;

  2020年6月22日,首&機組投産發電;

  2021年10月30日,最後一台機組投産發電;

  2023年6月30日,通過竣工驗收技術鑒定。自首&機組投産發電以來,已累計發電15.8億千瓦時。

  青山疊翠,碧波蕩漾。誰能想到,當年要命的堰塞湖如今不但變危為寶,還坐擁23項國家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軟體著作權。一個在地震造成的堰塞體上建成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全面發揮效益,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實現了“除害興利 、變廢為寶”的目標。

  李家山村紅石岩、王家坡村民小組分別因堰塞湖淹沒、山體坍塌掩埋,群眾生産資料幾乎全部損失。李家山村9個村民小組搬遷到了1200米水位線以上的安全地帶。

  寬闊的柏油路旁,明亮的太陽能路燈下,李家山的村民們三三兩兩悠閒地散着步;廣場上,老老少少正隨音樂跳着歡快的舞蹈;富有特色的民居,透出溫暖的燈光……

  村民們都説:“過去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現在手裏有錢了,想吃啥吃啥,想穿啥穿啥,和城裏人沒啥兩樣。”

  站在鬱鬱蔥蔥的山坡上遠遠地望著碧綠的湖面,陶永紅訴説着村子的發展變化:“僅10年的時間,我們的住房、交通、醫療條件都改善了,可以説災後重建讓我們的發展提速30年以上。”

  翠綠的西紅柿枝蔓上挂滿了粉紅的西紅柿,非常好看。“你們摘幾個吃吧,我們的西紅柿不用洗也可以吃,綠色的!”

  越來越多的群眾從蔬菜種植中嘗到了甜頭。蔬菜種植基地由魯甸縣恒火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管理,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前期規劃發展早番茄、小黃姜、辣椒100畝。牛欄江河谷地帶,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溫熱的氣候,為早熟、反季節蔬菜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結合河谷熱區資源這一優勢,火德紅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引導群眾大力發展早春蔬菜産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我們來這裡做工,一個月工作20天左右,能掙2500元左右。在這裡做工,家務事也可以做。”李家山村村民葉順芬説。

  又細又長的紅辣椒、鮮嫩多汁的小黃瓜、光滑油亮的紫茄子……在李家山的山坡上,蔬菜長勢喜人、生機盎然。

  家園,多麼溫暖的字眼。

  從地震的陰霾中走出來,並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有太多讓人感動的故事。魯甸人民用勤勞的雙手,靠創造的精神,以不懈的奮鬥,重塑她的美麗,再造她的幸福。

  回憶是永恒的力量,而最好的銘記就是接續奮鬥……(記者 莫娟 呂翼 劉建忠)

【糾錯】 【責任編輯:徐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