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曾經的自然環境令人觸目驚心:荒山禿嶺、怪石盤亙,河道斷流、重山阻隔。然而,堅韌的西疇人民卻用行動打破了這一斷言,在這片99.9%為山區、75.4%面臨石漠化的土地上,歷經30多年的艱苦奮鬥,硬生生把亂石旮瘩變成了滿目蒼翠,實現了從石漠遍佈到喀斯特綠洲的壯麗轉身。
拼版照片:右圖為1991年拍攝的西疇縣大鄔麻村改造前的石漠化情況(西疇縣融媒體中心供圖),左圖為2023年7月26日拍攝的西疇縣大鄔麻村改造後的情況(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攝)
“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這是“西疇精神”的核心要義,也是文山州民營經濟發展的靈魂。據文山州委統戰部副部長、州工商聯黨組書記楊韜介紹,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文山州民營企業不等待不觀望,積極投身文山的改革開放大潮,不僅成功改造了文山,也深刻改變了企業自身的發展軌跡,極大地推動了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民營經濟多元騰飛
走進文山州西疇縣打火機産業園,經過精細設計和自動化控制的九道打火機生産工序正有條不紊地進行,這不僅是西疇縣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更是地方民營經濟活力的生動展現。
能全電氣科技(西疇)有限公司作為園區的經營主體,自2020年8月通過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落戶西疇後,迅速在10月實現了項目的建成投産。據悉,2023年,該公司的打火機日産量達到200萬隻,主營業務收入達到7500萬元,年綜合稅收400多萬元。
圖為能全電氣科技(西疇)有限公司的打火機製造車間
談及落地西疇的原因,該公司總經理李玉霞特別提到了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先築巢,後引鳳”的産業扶持政策以及外貿出口和用工成本優勢,使他們來到西疇,並定下了2025年實現日産打火機1000萬隻的目標,達産後年産值可達20億元,年綜合稅收可突破1億元。
福鄉農業旅游(西疇)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則是西疇縣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又一亮點。據西疇縣政協副主席、工商聯主席楊玉芳介紹,2021年,在西疇縣政協委員、福鄉農業旅游(西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趙永生的帶領下,公司研究出一套為本地“量身定做”的種植金線蓮的培育方法。此外,在政府補助下,趙永生還帶動當地150余農戶在自家院落內建設金線蓮種植大棚,深度參與“庭院經濟”發展,戶均年增收達1.4萬餘元,使金線蓮這一“庭院金葉子”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強勁“新引擎”,為西疇縣的經濟多元化注入新活力。
政企對話渠道有效暢通
“從全州來看,民營經濟佔經營主體總數的97.4%,對全州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5.1%,民營稅收63.8億元,佔總稅收67.3%,比重是非常大的。”楊韜&&,政企之間建立了有效的溝通機制。
文山州探索出“周末親清約、政企面對面”的親商愛商護商新路徑,採取“提前預約、現場交辦、限時辦結、隨機回訪、定期晾曬、銷號管理”六步工作法,組織政企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溝通,使企業能夠直接反饋困難問題,政府部門也能及時給予解決方案和支持。
這一機制從2023年4月底開始,截至今年5月31日,已成功舉辦州級43期、縣級138期活動,共解決問題960個。文山州工商聯切實為企業解決了實際問題。
“老山精神”永流傳,砥礪信念共鑄輝煌
文山州麻栗坡縣,不僅是對外開放的前沿,更是“老山精神”的發源地。這一精神以“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內核,不僅引領着民營經濟人士勇往直前,也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中,成為守護邊疆安全與和平的堅強後盾。
據麻栗坡黨校常務副校長張登國介紹,縣政府在致力於經濟繁榮的同時,始終將精神傳承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老山精神”的熏陶下,加之工商聯的引領,眾多本土企業家茁壯成長,形成了一支以履行社會責任為己任、遵循“親”“清”原則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的高質量民營經濟隊伍。
圖為老山主峰(資料圖)
雲南老山幹部學院副院長黃成生&&,“我們每年都有一期針對文山州民營經濟人士的專題培訓,每期80人左右。”2023年老山幹部學院成功承辦了雲南省工商聯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研修班,從理論講授到實踐教學都得到了雲南省工商聯的高度評價。
“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民營企業是非常需要‘老山精神’和‘西疇精神’加持的,很多企業需要增強發展的信心以及發展的定力。”雲南省工商聯政研室副主任何健&&,工商聯的作用不僅在於短期的政策解讀和業務指導,更在於長期的精神文化建設和企業家精神的培養,要鼓勵民營企業踐行和發揚這兩種精神,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地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楊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