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三線一帶”戰略布局西南的主力軍,近年來,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瀾滄江公司”)始終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圍繞服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堅持水電與新能源發展並重,推進多能互補基地開發建設。
華能瀾滄江公司的光伏項目(5月16日攝)。新華網 柴靜 攝
在推進多能互補基地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漫灣水光一體化項目、農光互補樣板工程等領域的探索,道出了華能瀾滄江公司在發展新能源過程中的創新之舉。這些“黃金搭檔”不僅讓“綠色”成為公司發展的鮮明底色,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助力。
“水+光” “補”出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多能互補的目的是按照不同資源條件和用能對象,採取多種能源互相補充的方式來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合理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在位於臨滄市雲縣的漫灣電廠,水、光互相彌補着彼此發電的不穩定性,成為華能瀾滄江公司推進多能互補的又一生動實踐。
航拍“水光互補”基地(資料圖)。新華網發(華能瀾滄江公司 供圖)
據了解,漫灣電廠充分發揮自身周邊新能源項目就近接入、打捆送出的獨特區位優勢,打造出雲南首例“水光互補”示範基地。2023年1月13日,漫灣電廠完成35kV配電系統改造,帕嶺光伏電站(78MW)最早實現並網,發出雲南省首個水光互補基地的第一度電;2月15日,完成220千伏234斷路器備用間隔大修,雲縣境內愛華、石門坎、阿柱田3個光伏電站(350MW)接入電廠實現並網發電,雲南省首個“水光互補”基地初現成效;7月30日,五家村光伏電站並網發電(75MW),為“水光互補”基地再添新動能;12月5日,完成500kV 7號聯變增容改造,容量由450MVA增至750MVA,有效解決新能源接入後送出受限問題,漫灣“水光互補”基地實現高效運行。
目前共有景東帕嶺及雲縣愛華、石門坎、阿柱田、五家村5個光伏電站共計503MW接入漫灣電廠並打捆送出。
工作人員正在監測“水光互補”情況(5月15日攝)。新華網 柴靜 攝
“光伏發電有一個特點,就是發電不穩定。”漫灣電廠生産技術部副主任劉凱介紹,光伏發電受光照的影響,具有間歇性,正因如此,需要水力發電對其進行調節和補充。光伏發電與水力發電“夏季豐水期、冬季枯水期”的特點形成了天然的季節性互補,利用水電站水庫調蓄能力和水電機組快速靈活的調節性能,將隨光照強度波動的光能變成了平滑、穩定的優質電源。
“通過水光互補的調節作用對整個電網的能源保供,特別是綠色保護這一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劉凱説。
航拍“水光互補”基地(資料圖)。新華網發(華能瀾滄江公司 供圖)
據了解,華能瀾滄江公司計劃以漫灣電廠的“水光互補”基地為試點,後續將在瀾滄江流域條件的水電站推廣水光互補這一形式,將瀾滄江流域周邊的新能源就近接入水電站,在送出更多新能源的同時,提高電路通道的利用率,降低建設成本。
“農+光” 讓荒地變“寶地”
發展光伏發電産業對地方經濟發展有何帶動作用?據相關計算顯示,每畝地每年的光伏産值可達26390元,如果不建光伏,土地的農業純收入按每畝每年1000元計,二者相差26倍。隨着“農光互補”模式的推出,開發光伏的土地利用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光伏板下也開出了“致富花”。
光伏板下種植着農作物(5月15日攝)。新華網 柴靜 攝
曲靖菱角光伏項目通過種植萬壽菊等經濟作物,使當地群眾在獲得每年固定地租外,每畝地每年還能獲得種植産值1500元;華能小灣團山農牧光伏發電項目通過“黨建+光伏+産業+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在光伏板下種植農作物和中藥材,實現集體經濟的增收;華能大沙壩光伏項目正在規劃發展“板下經濟”,計劃種植中藥材、黃姜等作物,進一步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工作人員正在光伏板下種植作物(5月13日攝)。新華網 李宗蓉 攝
據了解,地面光伏大多使用荒山荒地來開發,如果不開發光伏,荒山荒地則無法産生經濟價值,開發光伏後就可以讓荒地變“寶地”。光伏開發後,農戶土地租賃費用得到保障,又為他們增加了就業機會。同時“農光互補”還帶動了板下産業發展,給周邊群眾帶來更多收益。
技術革新 多能互補 “綠”底色更鮮亮
華能瀾滄江公司新能源事業部主任王毅介紹,針對雲南省的地形特點,公司開展了一系列技術革新。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公司在光伏開發中採用部分柔性支架,這樣一來可節省60%的土地面積;而通過水、風、光多能互補基地的建設,也減少了對送出通道的重復投資,提高了對新能源的送出能力。以漫灣電廠為例,“水光互補”基地投産以來,其水電的發電率提高了6%,這也是公司通過不斷探索,在新能源項目中取得的突破。
光伏板下種植的作物(5月13日攝)。新華網 李宗蓉 攝
據介紹,2024年,華能瀾滄江公司計劃新開工新能源項目45個、裝機規模超300萬千瓦,新能源基建投資將超過100億元,全力衝刺“十四五”新增投産1000 萬千瓦目標,全力護航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完)(羅春明 柴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