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4 02/08 18:12:09
來源:新華網

超萬名學員完成“萬名校長培訓計劃” 回到崗位後的他們……

字體:

  校長對於一所學校來説,就是“掌舵人”,在學校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雲南,因民族的多樣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原因,如何因地制宜地引領一所學校發展,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隨着“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找到了答案。

“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第十期結業典禮現場(1月10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在2024年開年之際,自2018年啟動的“萬名校長培訓計劃”寫下一個句號——截至今年1月,共計10057名學員從培訓班結業,並通過培訓在各自的崗位上為邊疆教育事業貢獻着力量。

  “萬名校長培訓計劃”已培訓超萬名學員

  實施“萬名校長培訓計劃”是《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新時代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中的內容之一,旨在加強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項目計劃完成對1萬名全省中小學中青年校長、副校長、骨幹教師的培訓,助力培養一批雲南未來本土的教育家。

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資料圖)。新華網發(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 供圖)

  據了解,培訓聚焦“什麼是好學生、什麼是好老師、什麼是好學校、什麼是好教育、什麼是好社會”5個問題,創新建構了經典閱讀與導讀、名家講座、班級研討、讀書交流會、校長任職資格培訓“五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同時,培訓還通過跟崗研修來鞏固和提升培訓成效。

  據對前幾期學員的不完全跟蹤調查顯示,97.80%的學員返崗後仍保持着培訓期間養成的閱讀思考習慣;83.24%的學員再次提煉、豐富“我的教育思想”,形成更加系統的教育思想;91.99%的學員有嘗試運用培訓所學的強烈願望;90.92%的學員認同培訓理念影響了實踐。

  經過不斷探索,雲南省“萬名校長培訓計劃”項目已成為雲南教育培訓的一張新名片,並逐步成為全國教育培訓的樣板之一。

  學員因地制宜創新管理模式

  往期學員回到崗位上都做了什麼?為雲南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隨着項目的結束,這些問題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據統計,絕大部分學員尤其是偏遠地區學員培訓返崗後在思想、認識、表達和工作熱情等方面均有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管理方面與教學方面。其中在管理方面,學員們更加放開手腳做管理,創新管理模式,更為強調科學管理,同時不斷學習先進案例,開拓管理視野,開始注重總體和長遠規劃,並深挖校本特色資源,對學校辦學思路、辦學理念進行重新定位。

學員促使學校不斷改變(資料圖)。新華網發(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 供圖)

  嚴文春是“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的第七期學員,他擔任副校長的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高寒山區,家長對學生的教育能力、意識都比較薄弱。參加培訓後,嚴文春深刻地認識到一所學校要想發展得好,就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

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的學生們正在整理宿舍(資料圖)。新華網發(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 供圖)

  在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6T”食堂、宿舍管理模式的實施為學校帶來了較大改變。嚴文春介紹,“6T”宿舍、食堂管理模式並非該校首創,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該校創造性地讓學生參與宿舍和食堂的管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倡學生自主管理和精細化管理。在宿舍管理中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開設了“學生服務站”,讓學生到服務站自行領取當下個人所缺的生活用品並自己登記,下周開學時償還相同價值的同類物品,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習慣;在食堂管理中實行自主取餐,吃多少取多少,杜絕浪費,培養學生節約糧食的習慣。

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的學生們正在打飯(資料圖)。新華網發(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 供圖)

  培訓不僅拓寬了嚴文春的眼界,讓他從一個校長的角度全面、系統地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在他的推動下,學生們也都有所改變——自律能力有所增強,講誠信、愛惜糧食……這些改變在一點一滴培養着學生們的好習慣。

  不斷探索鄉村教育新路徑

  在教學方面,許多學員改變了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唯分數論”思想,更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強調學習共同體建設和注重家校共育問題,在教學中更注重結合當地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對師生的評價也更加多元化。

  在昆明市盤龍區滇源中心學校,鄉村科技活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的開展,讓鄉村教育有了新的突破與發展。

校園內豐富多彩的活動(資料圖)。新華網發(昆明市盤龍區滇源中心學校 供圖)

  昆明市盤龍區滇源中心學校黨總支書記馬迎春是“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的第三期學員。這所典型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地處“盤江之源”,探索適合鄉村特色教育的新路子是馬迎春參加完培訓後一直在做的事。

  “培訓讓我深受 啟發,雖然鄉村教育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馬迎春説,通過開展鄉村科技活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使得每一個鄉村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和提升,這對鄉村教育來説是一個新的方向。

校園內豐富多彩的活動(資料圖)。新華網發(昆明市盤龍區滇源中心學校 供圖)

  馬迎春介紹,學校將深入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紅色引擎+綠色矩陣”,打開鄉村教育發展新格局,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育環境,促進鄉村教育持續發展。

  學員們對未來的思考與希望

  今年1月,“萬名校長培訓計劃”落下帷幕,而最後一批學員們也對所在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思考。

校園內豐富多彩的活動(資料圖)。新華網發(彌勒市租舍明德小學 供圖)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平原鎮中心學校校長明清是最後一期的學員。在參加培訓前,他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找到前進的方向,老師們也缺乏激情和動力,他希望通過培訓,學習先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

  參加培訓後,明清意識到“好老師必須有好思想”,同時在課程、課堂改革方面有很大收穫,學習了很多關於校本課程方案方面的知識。“我們學校地處邊疆多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這是我們的優勢,我的願景就是能搞好邊疆教育。”明清説,他希望課程設置更加多元化,將當地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課程中。

  磨憨中心小學的李春艷參加完培訓後將擔任副校長一職。“參觀‘一線名校’時,他們的校本課程開發、大課間設計和德育工作、對學生的課後輔導模式,都讓我獲益匪淺。”李春艷説,結合磨憨多民族聚居和地處邊疆的特點,她準備對學生進行興趣開發,如結合民族特色的陶藝、舞蹈、節日文化教育等,落實地方課程。

“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第十期結業典禮現場(1月10日攝)。新華網發(雲南師範大學 供圖)

  一批批學員通過培訓回到各自的崗位,並為學校發展以及當地的教育事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據了解,2023年11月,雲南省教育廳批准在雲南師範大學設立雲南省中小學校長發展中心,在進一步總結十期“萬名校長培訓計劃”培訓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升級現有校長培養模式,探索新的分層分類精準培養模式,以高質量的校長培訓和教師教育,促進雲南省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擴容提質,為雲南全面實施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早日建成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作出新的貢獻。(完)(康靜 柴靜 楊楨宇)

【糾錯】 【責任編輯:范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