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3 12/28 08:41:36
來源:新華網

【雲南故事】李桂科:用40余載守護 書寫“最治愈”的故事

字體:

海報制作:遊娟

今年以來

李桂科“火”了

4月份

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

2022年度“誠信之星”

他榜上有名

7月份

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等6部門

發布的“最美科技工作者”

他再度上榜

近日

以他為主要人物的報告文學《愛如長風》出版

以他為主角的微電影《守望》播出

……

今年66歲的李桂科

“頭銜”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名譽主任

但他更為人熟知的身份

是堅守麻風村的“孤島”仁醫

 

如果你還不知道李桂科

或者僅僅聽過名字,對他的事跡卻不甚了解

不妨跟隨我們走進洱源縣山石屏村

聆聽一個

用長達40余年時間寫就的

由治病、治心、治貧組成的

“最治愈”的故事

坐落于黑潓江畔的山石屏村(攝于9月1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從洱源縣城出發

驅車60多公里

翻越羅坪山,跨過黑潓江

再沿江邊小道開行5分鐘左右

左側的小村子就是山石屏村了

來之前我們查過資料

山石屏村定名于2013年

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

都被喚作“江那邊”

上世紀50年代

因為地處偏遠,又有江河阻隔

這裏被選作周圍縣區麻風病人的集中治療區

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

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

周圍村子的人都對這裏避之唯恐不及

“江那邊去不得!”

 

關于“江那邊”的沉重思緒

被村口迎出來的李桂科醫生打斷

高個,銀發,步履穩健,笑容和藹親切

一邊寒暄一邊幫我們拎攝影器材

盡管已退休多年

現在的他還總往山石屏村跑

一待就是個把星期,甚至大半個月

“住在這裏的人還需要再幫一幫!”

山石屏村原來的衛生院(攝于9月1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進入山石屏村

李桂科醫生先帶我們去了原來的衛生院

窄窄的石砌門頭下

老舊的木門嘎吱一聲推開

倣佛開啟了時光隧道

長滿雜草和青苔的小院裏

左右分列著4間矮矮的瓦房

門口挂著“醫務室”“化驗室”等小牌子

1981年4月

李桂科第一次乘坐渡船進入“江那邊”

面對的181個病人中

有的嘴歪眼斜、有的手指殘缺、有的皮膚潰爛

還有的重度殘疾,只能在地上爬行

盡管心裏難免害怕

但年輕的李桂科沒有打退堂鼓

“我們一共8個醫生,我是唯一的共産黨員!”

開始的一段時間

李桂科覺得這些病人很難溝通

“跟他們説話,我進一步,他們退三步。”

慢慢地李桂科意識到

後退和回避,是害怕傳染病菌,是為了保護醫生

“他們是很善良的!”

之後的幾年裏

李桂科一面鑽研麻風病治療方法

一面想方設法獲取病人的信任

讓他們相信麻風病能被治好,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經過長達9年的努力

1990年

“江那邊”的麻風病人全部治愈了!

橫跨黑潓江的人行索道橋(攝于9月1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走出充滿回憶的衛生院

李桂科醫生帶我們去了故事的第二站

——橫跨黑潓江的人行索道橋

1990年麻風病人全部治愈

但“江那邊”仍是一個“孤島”

裏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

李桂科意識到

“治病”只是第一步

還要讓“江那邊”與外界聯通起來

讓麻風病康復者看到融入社會的希望

而1990年中秋節發生的悲劇

更堅定了李桂科架橋的決心

當天一些康復者划船到江對岸收苞谷

不曾想返回的途中船翻了

6名康復者遇難

“這是我最痛心、最難過的一件事情!”

時隔多年回憶起當年的事故

李桂科醫生還是忍不住眼泛淚光

“一定要帶領大家把橋架起來!”

經過5年的籌措和修建

1995年

橫跨黑潓江的人行索道橋宣告完工

通橋的那天

大夥兒就像過節一樣高興

在橋上走了一遍又一遍

即使是行動不便的、眼睛看不見的康復者

也要拄著拐杖、拖別人攙著

來橋上走兩步、摸一摸

“那個場景是非常感人的!”

 

不只是架橋

那幾年

在李桂科的帶領下

修路、通水、通電、修繕房屋

“江那邊”和周圍村子的差距越來越小

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康復者們的第二代到了上學的年齡

如果不能進學校

孩子們就沒有希望

“江那邊”也無法真正融入社會

李桂科和宋榮坤在以前的教室裏翻看老課本(攝于9月1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1993年9月

李桂科將衛生院的一間屋子打掃出來

作為孩子們的教室

請了一名識字的康復者當老師

碰到教不下去的知識

李桂科就先教老師,再讓他教孩子們

一直到2007年

一共有21個小孩在這裏接受小學教育

小小的一間屋子

一共走出了7名大學生

洱源縣茈碧湖鎮衛生院醫生宋榮坤就是其中之一

在宋榮坤的記憶裏

小時候見的最多的“外人”就是李叔

每次進來除了給父母檢查身體

還總會抽空給他和其他小孩講講課

後來到鄉裏上中學

李叔也總送來筆、作業本、練習冊等

連家長會都是李叔來開的

而在李桂科的影響下

宋榮坤大學階段選擇了報讀醫學相關專業

畢業後順利成為了一名醫生

李桂科為手腳不便的康復者修剪指甲(攝于9月13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從黑潓江人行索道橋回來

李桂科醫生帶我們走進了故事的第三站

——村民小院

從立著“山石屏村”幾個字的大門進入

穿過小花園

是一棟兩層高的樓房

李桂科醫生迫不及待地跟我們介紹

村民小院的建設融入了白族風格

是以家為單位安排住房的

“都是套房,兩室一廳,廚衛俱全!”

語氣中頗有些自豪

李桂科為“麻風歷史博物館”幾個字涂色(攝于9月13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挨著走廊上的幾位老人坐下

李桂科醫生一面給他們修剪指甲、點眼藥水

一面接著給我們講故事

2017年他退休的時候

不只是眼前的樓房

山石屏村的其他基礎設施也已建設完成

年輕一輩也都融入社會了

治病、治心

都已完成

但李桂科還是放心不下

“一方面牽挂著行動不便的老人,

另外還想為年輕一輩再做點事情。”

目前村裏除了老一輩的康復者

還有五六個年輕人留了下來

事實上

多年來李桂科一直在做“治貧”的努力

在他的帶領下

山石屏村種植了100多畝核桃

養豬、養雞、養羊等養殖業也發展得不錯

但李桂科的目標不止于此

“我們的村民小院預留了不少接待室,

這裏山清水秀,很適合發展康養。”

另外

村口的教育基地正在建設當中

麻風歷史博物館二期建設也已提上日程

在李桂科的規劃中

“康養的地方、教育的地方、旅遊的地方”

是山石屏村的目標

採訪最後我們問李桂科,那你的目標又是什麼

他笑著回答:

“山石屏村的目標,就是我的目標。”

回顧40余載治病、治心、治貧的歷程

李桂科説

他和村民們一起哭過、笑過、奮鬥過

“山石屏村早已是我的家。”

 

出品人:韓海闊

監制:李 霞

統籌:羅春明

編導:趙普凡

撰稿:念新洪

攝影:趙普凡 羅新才

剪輯:李浩

外聯:黃曉英

鳴謝:

中共大理州委宣傳部

中共洱源縣委宣傳部

洱源縣融媒體中心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