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區如何預防並有效預防高原肺水腫-新華網
新華社簡介 新華網首頁中國政府網 公司官網 新聞熱線:0891-6282560 投稿郵箱:xhwxzpd@163.com
西藏頻道 > 正文
2025 01/23 18:13:28
來源: 新華網

高海拔地區如何預防並有效預防高原肺水腫

字體:

  青藏高原壯美的自然環境和神秘的人文歷史令人心馳神往,然而高海拔帶來的低氧環境,也讓當地群眾、旅行者、登山者等面臨着諸多健康風險。其中,高原肺水腫由於其隱蔽性和突發性,往往容易被忽視但卻又有可能帶來嚴重危害。

  高原肺水腫是一種非心源性肺水腫,主要由於快速進入高原後,機體對缺氧的適應不良導致肺動脈高壓和肺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引發肺泡內液體積聚。

  高原肺水腫通常發生在海拔2500米以上,但在3000米以下相對不常見。風險取決於個體易感性、到達的海拔高度、上升速度和在高原停留的時間。對於無高原肺水腫病史者,在4日內上升到海拔4500米時,發病率為0.2%,但在1-2日內上升到該海拔時發病率為6%。對於有高原肺水腫病史者,2日內上升到海拔4500米時復發率為60%。在海拔5500米,發病率為2%-15%,具體仍取決於海拔上升速度。

  發病機制及特徵

  1.低氧環境

  在氧階梯中,氧分壓(PO2)是氧彌散的主要驅動力。氧隨空氣被吸入後由氣道進入肺泡,然後穿過肺泡彌散入血,在血液中其主要以與血紅蛋白結合形式運輸,但也存在溶解形式。在毛細血管水平,氧彌散出血管壁,通過組織進入細胞,最終進入線粒體,為人體供氧。

  吸入空氣的血氧分壓(PIO2)計算公式為PIO2=FIO2x(Pb-47mmHg),其中FIO2指吸入空氣中的氧分數,Pb指大氣壓,47mmHg指37℃時的水蒸氣壓。吸入氣體到達肺泡時已被100%濕化,而水蒸氣壓雖受溫度影響,但與其他氣體不同,不受海拔高度的影響。空氣中的氧佔比(FIO2,21%)在陸地最高海拔地區甚至上對流層都仍然保持恒定。因此,PIO2和氧階梯都直接受大氣壓影響,大氣壓和吸入空氣中的氧含量隨海拔上升而下降,低溫、高緯度、惡劣天氣和冬季的大氣壓也會下降。這些因素對大氣壓的影響不如海拔的影響顯著,海拔約2800m以上時具有生理意義。

  在海平面高度,吸入的空氣與機體組織間存在較大的氧壓力梯度(即驅動壓)。在高海拔地區,尤其是運動或工作時,組織氧需求較高,壓力梯度和可供氧顯著下降可導致組織缺氧。這種缺氧稱為低壓性缺氧,是高原病的起始原因。

  2.肺血管反應

  缺氧時,肺循環小動脈不均勻的收縮,使肺動脈阻力增大,肺動脈壓力升高。平均肺動脈壓升高引起微血管壓升高,會將血流擠向血管收縮相對較輕的肺段毛細血管床。這種血管收縮不均勻和區域性過度灌注,會導致肺泡-毛細血管屏障破壞和斑片狀肺水腫。

  3.高原肺水腫的特徵

  高原肺水腫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回到低海拔或僅吸氧即可迅速逆轉。在治療或回到低海拔後,肺血管阻力和肺動脈壓立即下降,並在數日內恢復正常。

  4.易感因素

  導致高原肺水腫發病率增加相關的因素包括男性、環境溫度較低、既存呼吸道感染、既往高原病病史、上升速度、充分環境適應前在高海拔區劇烈活動、缺乏環境適應、應用影響環境適應的物質(如酒精)或情況、影響呼吸(如神經肌肉疾病)或循環(如合併肺動脈高壓)的慢性基礎肺部疾病也是增加高原肺水腫的因素。

  無論個體的環境適應能力如何,如果海拔足夠高或上升速度足夠快,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原病。因此,決定是否發生高原病的最重要因素是個體遺傳易感性和缺氧應激程度。

  警惕高原肺水腫臨床表現

  早期表現為爬坡時出現輕微幹咳和呼吸急促,這些症狀不具特異性,易誤認為良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歸因於在高原或疲勞時出現的正常呼吸急促。通常是在到達新的海拔高度後2-4日出現初始症狀。高原肺水腫偶爾會急性起病,更常發生在夜間或重體力活動後。如果到達某一海拔高度已經1周,之後幾乎不會發生。

  隨着病情進展,靜息時也逐漸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胸悶或胸痛、紫紺(皮膚或嘴唇發紫),只要嘗試活動就會加重。甚至在平地行走也更加費力。

  嚴重時,咳嗽會伴有粉紅色泡沫痰,甚至可能咯血。若不立即降低海拔或吸氧,運動耐量嚴重受限可逐漸嚴重影響日常活動能力,重度低氧血症可危及生命。

  如何有效預防高原肺水腫

  1.逐步或階段性攀升。逐步或階段性攀升是預防或減輕高原病最可靠且最安全的方法。一般原則是,平時居住於海拔1500m以下者應避免睡眠海拔陡然升至2800m以上,特別是直接乘飛機前往。最好在中間海拔停留一晚,尤其是前往先前引發過症狀的海拔高度時。若計劃進一步攀升至海拔3000m以上,建議之後過夜處的海拔高度較前一夜不要超過500m,且每攀升1000m需休息1日(不攀升且不劇烈活動)。即便是如此保守的策略,對高原病特別易感者仍可能過於冒進。而對於其他人則可能慢得折磨人。登山者中流行的一句諺語是“攀高,睡低”,意指白天攀升至較高海拔區,而後返回至較低海拔區睡覺,這可能促進環境適應,有助於預防高原病。

  2.氣道正壓呼吸療法。吸氣末短暫屏氣可使肺內産生一定的壓力,氧氣彌散的更均勻,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氧氣彌散,同時縮唇緩慢呼吸可以産生類似效果。

  3.避免過度勞累。合理安排活動時間減少高強度運動,增加休息時間,避免劇烈身體活動導致的疲勞和缺氧。

  4.避免飲酒和使用物質。在環境適應過程中應避免使用鎮靜催眠藥和攝入中至大量酒精,特別是到達新海拔高度的最初2晚。

  5.膳食和飲水。多食用高碳水化合物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足量飲水,避免暴飲暴食。高能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有助於增強機體抵抗力。

  7.藥物、補充劑及草藥等其他預防方法。許多其他藥物和方法聲稱可幫助預防高原病,但均無高質量證據支持。

  初期症狀的應對措施

  1.停止上升。立即停止上升,尋找安全的地方休息,盡量以平臥或半臥體位減輕呼吸負擔。

  2.吸氧。吸氧是高原肺水腫的一線療法,應盡可能在所有治療情況下都提供吸氧,這能挽救生命。吸氧會立即增加PaO2並降低心率和呼吸頻率。長時間低流量氧療優於短時間高流量氧療。

  3.休息和保暖。劇烈體力活動和寒冷應激均會升高肺動脈壓並加重高原肺水腫。因此,限制體力活動和避免寒冷暴露是治療的基本措施。臥床休息+吸氧更有效。不推薦嚴格臥床休息。

  4.降低海拔。在不能吸氧的偏遠高海拔地區,一旦懷疑高原肺水腫,就應開始將患者轉移至低海拔區域。高原肺水腫可快速進展,若延遲可失去撤離機會。

  5.就醫。如症狀嚴重,需迅速&&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處理。

  了解高原肺水腫的成因、症狀、風險因素及其預防措施,對於高原旅行者及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們至關重要。通過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應對策略,可以降低肺水腫的發生機率,確保在高原的生活和旅行更加安全和愉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李倩)

【責任編輯:雪珍】